汉家仪礼盛,名教出诸颜。
更见尚书后,能文在子山。
汉家仪礼盛,名教出诸颜。
更见尚书后,能文在子山。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场景,通过对汉代礼仪和儒家经典《尚书》的颂扬,展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开篇“汉家仪礼盛”一句,便设置了一种庄重而又辉煌的氛围,展现了汉代礼仪之丰富与威严。接着,“名教出诸颜”指的是儒家的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由颜回等圣贤所发扬,这里的“颜”可能特指颜回,暗示着作者对颜回的敬仰。
诗人随后写到“更见尚书后”,这里的“尚书”是指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尚书》,也称为《书》或《书经》,记载了上古至周朝的历史事件和帝王言行。诗人提及“尚书后”,可能是在赞美颜回对这部经典的研究与传承。
最后,“能文在子山”一句,则表明作者本身也具有文学才能,能够在文辞上有所建树,且不失为一代文宗。这里的“子山”可能是指诗人自己,或是某个具体的地名,用以象征文化的传承和个人才华的展现。
整首诗通过对汉家礼仪、儒家经典以及个人的文学才能的赞美,彰显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精神追求。
我生不辰,逢此百罹,况乎乱离。
奈恶因缘到,不夫不主,被擒捉去。为妾为妻。
父母公姑,弟兄姐妹,流落不知东与西。
心中事,把家书写下,分付伊谁。越人北向燕支。
回首望、雁峰天一涯。
奈翠鬟云软,笠儿怎带,柳腰春细,马性难骑。
缺月疏桐,淡烟衰草,对此如何不泪垂。
君知否,我生于何处,死亦魂归。
雅歌堂下新堤路。柳外行人相语。
碧藕开花,金桃结子,三见使君初度。楼台北渚。
似画出西湖,水云深处。
彩鹢双飞,水亭开宴近重午。溪蒲堪荐绿醑。
幔亭何惜,为曾孙留住。
碧水吟哦,沧洲梦想,未放舟横野渡。维申及甫。
正夹辅中兴,擎天作柱。愿祝嵩高,岁添长命缕。
筠州喜陪笑语新,銮坡自来清湖滨。
更招明月作三客,此外正复难其人。
瑶觞十飞才小醉,追逐牢愁出肝肺。
吾侪邂逅非作豪,常恐真欢来不继。
更阑已番四叠歌,却唤轻舟浮绮罗。
一声横笛不知处,荷气苒苒风头多。
玉山未倒谁之耻,霜露沾衣聊且已。
维舟落月界平潭,翠乱红披扶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