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帆曾傍芦花宿,借得先生月一滩。
鸥鸟未忘吾道在,江山肯作故人看。
树昏断岸潮声急,雪洗孤台石罅寒。
最喜吾宗诗有派,每依苍石插樯竿。
落帆曾傍芦花宿,借得先生月一滩。
鸥鸟未忘吾道在,江山肯作故人看。
树昏断岸潮声急,雪洗孤台石罅寒。
最喜吾宗诗有派,每依苍石插樯竿。
这首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田园风光图。开篇“落帆曾傍芦花宿,借得先生月一滩”两句,诗人以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曾在芦花丛中停泊过,并从某位先生那里借得了一片清辉的月色。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暗含着诗人对于知识、智慧或精神导师的尊崇。
接着“鸥鸟未忘吾道在,江山肯作故人看”两句,则表达了诗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以及他对周遭景物的深刻理解和记忆。鸥鸟依旧在这里飞翔,这不仅是自然界的生命活力,也象征着诗人的精神理念和生活态度未曾改变。
“树昏断岸潮声急,雪洗孤台石罅寒”两句,是对环境中的光影变化及其声音的细腻描绘。树木在暮色中显得昏暗,而岸边的潮水声响急促,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肃穆的氛围。雪花飘落,洗涤了孤独的台阁,石缝间透露出一丝寒意,这些生动的画面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细微变化的观察和感受。
最后,“最喜吾宗诗有派,每依苍石插樯竿”两句,则流露出了诗人对于自己所属文脉或门派的自豪,以及他在创作上的坚持和独特风格。每当依靠苍古的岩石,插上竹竿,似乎是他寻求灵感和写作时的习惯。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家园的眷恋,以及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自信与坚持。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