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月斜窗夜气清,禅栖无梦客灯明。
山中万籁俱岑寂,惟有松风答磬声。
石月斜窗夜气清,禅栖无梦客灯明。
山中万籁俱岑寂,惟有松风答磬声。
此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充满禅意的山居生活画卷。首句“石月斜窗夜气清”,以“石月”与“斜窗”构成画面的主体,通过“夜气清”三字,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凉的夜晚氛围,暗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幽静与脱俗。
次句“禅栖无梦客灯明”,进一步深化了这种静谧的氛围。禅修之人往往追求心灵的纯净与自由,故“无梦”二字不仅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也暗含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而“客灯明”则在静谧之中增添了一丝温暖的人间气息,仿佛是孤独中的陪伴,或是对远方来客的期待。
后两句“山中万籁俱岑寂,惟有松风答磬声”,将画面推向高潮。山林间的寂静被松风与磬声打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和谐。松风,象征着自然界的生机与力量;磬声,则代表了修行者内心的平静与坚定。这两者交织在一起,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寓意着在喧嚣世界中寻求内心平静的可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居生活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它不仅是一幅视觉上的山水画,更是一曲心灵的颂歌,引导读者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
谁与老兵供一笑,落帽参军华发。
莫倚忘怀,西风也曾,点检尊前客。
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
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
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
黄花候秋节,远自《夏小正》。
坤裳有正色,鞠衣亦令名。
一从人伪胜,遂与天力争。
易姓寓非族,改颜随所令。
新奇既易售,粹驳宜相倾。
疾恶逢伯厚,识真似渊明。
君言我所印,世论谁敢评。
愿君为霜风,一扫紫与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