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江、折芦南渡。携家我亦东去。
两两分头,隔绝烟波无数。
六朝古寺老僧来,十亩荒园狂奴住。
飘泊风尘,支离天地,人生何苦。
别来多少风雨,想住山清课,米颠颜鲁。
寄与封书,细把清词填谱。
袈裟晴上雨花台,蒲团月冷啼莺处。
树下临池,郭外看花,几时重聚?
自春江、折芦南渡。携家我亦东去。
两两分头,隔绝烟波无数。
六朝古寺老僧来,十亩荒园狂奴住。
飘泊风尘,支离天地,人生何苦。
别来多少风雨,想住山清课,米颠颜鲁。
寄与封书,细把清词填谱。
袈裟晴上雨花台,蒲团月冷啼莺处。
树下临池,郭外看花,几时重聚?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友人蒋山老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过往时光的追忆。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首句“自春江、折芦南渡”描绘了诗人从春江出发,乘船南行的情景,隐含着离别与迁徙的意味。接着“携家我亦东去”,表达了诗人带着家人一同向东行进的场景,透露出一种无奈而又坚定的情感。
“两两分头,隔绝烟波无数”一句,通过“烟波”这一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距离,以及彼此间的隔阂与孤独感。接下来,“六朝古寺老僧来,十亩荒园狂奴住”两句,将时间拉回到过去,描绘了古寺中的宁静与荒园中的狂放,对比鲜明,暗示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飘泊风尘,支离天地,人生何苦”三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活艰辛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接下来,“别来多少风雨,想住山清课,米颠颜鲁”几句,通过想象友人在山中清修、读书的生活情景,反衬出诗人自己生活的不如意,流露出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寄与封书,细把清词填谱”表达了诗人通过书信与友人交流的愿望,以及对诗歌艺术的热爱。“袈裟晴上雨花台,蒲团月冷啼莺处”两句,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心灵宁静的氛围,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最后,“树下临池,郭外看花,几时重聚?”以问句结尾,既是对未来相聚的期待,也蕴含着对当下孤独生活的无奈与感慨。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通过对个人经历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友情和艺术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