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本鲁诸生,未习戎马事。
前年释裋褐,万里向边地。
秋风起雁门,羽书日三至。
中丞燕赵豪,临敌有暇思。
幕中集群画,辕门列虎士。
亦欲效区区,坐使疆埸治。
但求干戈戢,勋名非所志。
余本鲁诸生,未习戎马事。
前年释裋褐,万里向边地。
秋风起雁门,羽书日三至。
中丞燕赵豪,临敌有暇思。
幕中集群画,辕门列虎士。
亦欲效区区,坐使疆埸治。
但求干戈戢,勋名非所志。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明朝官员杨巍初次到雁门关拜见闵中丞的情景,展现了其对边防事务的深切关注与责任感。
诗的开篇“余本鲁诸生,未习戎马事”,点明了诗人原本是山东的一名读书人,未曾涉猎过军事领域的事物,为后文其投身边防工作做了铺垫。接着,“前年释裋褐,万里向边地”描述了诗人前年脱下学生装束,远赴万里之外的边疆地区,体现了他勇于承担国家重任的决心。
“秋风起雁门,羽书日三至”描绘了边关的紧张局势,秋风起时,雁门关外战事频繁,每日都有三次紧急军报传来,渲染出边防的严峻形势。接下来,“中丞燕赵豪,临敌有暇思”赞扬了闵中丞作为燕赵豪杰,面对敌人时不仅英勇无畏,还能在紧张的战斗间隙思考策略,展现出他的智勇双全。
“幕中集群画,辕门列虎士”描绘了闵中丞的办公环境和周围将士的阵容,幕府中聚集着众多谋士,辕门外排列着英勇的士兵,营造出一种团结协作、备战待敌的氛围。“亦欲效区区,坐使疆埸治”表达了诗人希望效仿闵中丞,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边疆得以安定治理的愿望。
最后,“但求干戈戢,勋名非所志”表明了诗人真正的追求并非个人的功名,而是渴望天下太平,干戈不再,表达了他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国家安宁的深深期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边疆守卫者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
弱弱谁氏子,鲜鲜一何姝。
来奔富人家,妻与富人俱。
严妆问夫子,我岂彼室如。
夫子笑遣之,彼宁与汝都。
升堂由阼阶,德色溢以舒。
亲宾不敢笑,退语相嚱吁。
高堂聚群婢,唯诺相咨睢。
家事忽不图,顾指取自如。
朝令拆柱薪,暮遣藩篱除。
风雨半夜来,百衅生不虞。
屋压盗随至,夫死别嫁夫。
东邻有淑子,惟不事铅朱。
端居待人求,正色不敷腴。
清镜见白发,行媒不顾闾。
不知爱妻人,取舍何异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