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精,其实离声名。
三观一心融万品,荆棘丛林何处生?
独自精,其实离声名。
三观一心融万品,荆棘丛林何处生?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思考。"独自精,其实离声名",开篇即揭示了诗人对于名声与内在精神追求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似乎在说真正的内心修养与精神追求,并不依赖于外在的名声与认可,而是在于个人内心的纯净与精进。
"三观一心融万品",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世界万物的理解与融合。这里的“三观”可能指的是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一心”则是指统一的、纯净的心灵。诗人认为,通过深入理解这三种观点,可以达到心灵与万物的和谐共融,展现出一种超越世俗、通达宇宙的精神境界。
"荆棘丛林何处生?",这一句则以自然界的景象为喻,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是否也存在着荆棘与丛林,需要我们去清除与净化?这个问题不仅关乎个人内心的修行,也触及到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自我,寻找心灵的平静与自由。
整首诗通过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自然现象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精神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感悟。它鼓励读者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时,也不忘内省与心灵的成长,体现了唐代诗歌中常见的哲理与情感交融的特点。
越峰罗四围,越水镜相烛。
我昔扁舟来,十日看不足。
天垂禹祠旁,海入秦望曲。
荒寒暝色归,牛背下鸲鹆。
兴亡百粤乡,俛仰千载俗。
恨我劣风骚,眼到笔不属。
君今挟此游,万象困搜斸。
有类古趫将,敌勍乃所欲。
市驱羲献军,降竖元贺纛。
策勋六义右,正始渺丝粟。
秋风吹虫声,桂菊渐结束。
京华万种身,聚散棋着局。
吾徒日夕偕,文字当杯醁。
奈何夺此翁,为我谢州督。
报恩千楹归一炬,佛也不能逃劫数。
宝坊化作瓦砾场,堪笑月庭来又去。
率翁修造凤楼手,第一能将无作有。
神工作舍鬼筑墙,鞭笞木石能飞走。
风斤月斧日纷然,行看华屋突兀在眼前。
好留一室馆狂客,早晚来参文字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