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极皮毛落,端难颊舌传。
夔音谐柷敔,岐脉按钩弦。
举目常如见,关心或不眠。
江湖无正色,龋齿亦嫣然。
未极皮毛落,端难颊舌传。
夔音谐柷敔,岐脉按钩弦。
举目常如见,关心或不眠。
江湖无正色,龋齿亦嫣然。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诗人方回所作,名为《次韵邓善之论诗》。从内容来看,诗中反映了诗人对于学诗、研究音律的专注和投入,以及对某位前辈诗人(可能是指邓善之)持有的敬仰态度。
首句“未极皮毛落”,可理解为在学习上尚未达到极致,外表的东西已经被剥去,到了内涵的层次。这里的“皮毛”有时被用来比喻浅显的知识或技巧,而“落”则意味着超越了这些基础。
接着,“端难颊舌传”,表达的是对某种高深的学问或者艺术(如诗词)的学习与传承,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口耳相传,甚至是心传心的方式来完成。这里的“端”字意味着一种精细和严谨,“颊舌”则指代口头传授。
第三句“夔音谐柷敔”,中“夔音”为古琴名,有高贵之意,可能象征着诗人对音乐的追求。“谐”字有调和、协调之意,而“柷敔”则是古代乐器的名称,这里或许暗示了诗人对于音乐韵律的理解与掌握。
第四句“岐脉按钩弦”,中“岐脉”指的是古琴上的凸起部分,“按”字意味着演奏,通过按压琴弦来控制音高和音色。这里强调了对音乐细节的把控和精湛。
第五句“举目常如见”,表达诗人对于前辈或师承之人的尊敬与怀念,每当抬头就仿佛能看到他们的影子,这里有对过往的缅怀和向往。
接下来的“关心或不眠”,则透露了诗人在思考和学习上的专注,甚至到了夜不能寐的地步。这里的“关心”是指内心的挂念和忧虑,而“或不眠”则形象地表达了这种专注到了极点。
最后,“江湖无正色,龋齿亦嫣然”,诗人用“江湖无正色”来比喻世事多变,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龋齿”则是指牙齿松动,这里有可能象征着年华老去,但即便如此,内心仍旧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向往,这种情感如同外表上的笑容,尽管年岁已高,但仍旧“嫣然”,即微笑不减。
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于诗词、音律乃至整个文化传承的尊崇与投入,以及内心深处对前辈的敬仰和怀念。
九县怀雄武,三灵仰睿文。
周王传叔父,汉后重神君。
玉律朝惊露,金茎夜切云。
笳箫凄欲断,无复咏横汾。
玉塞惊宵柝,金桥罢举烽。
始巢阿阁凤,旋驾鼎湖龙。
门咽通神鼓,楼凝警夜钟。
小臣观吉从,犹误欲东封。
莫验昭华琯,虚传甲帐神。
海迷求药使,雪隔献桃人。
桂寝青云断,松扉白露新。
万方同象鸟,举恸满秋尘。
上国社方见,此乡秋不归。
为矜皇后舞,犹著羽人衣。
拂水斜纹乱,衔花片影微。
卢家文杏好,试近莫愁飞。
将泥红蓼岸,得草绿杨村。
命侣添新意,安巢复旧痕。
去应逢阿母,来莫害王孙。
记取丹山凤,今为百鸟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