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寄题安庆城楼》
《寄题安庆城楼》全文
明 / 高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层构初成百战终,凭高应喜楚氛空。

山随粉堞连云起,江引清淮与海通。

远客帆樯秋水外,残兵鼓角夕阳中。

时清莫问英雄事,回首长烟灭去鸿。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ānqìngchénglóu
míng / gāo

cénggòuchūchéngbǎizhànzhōngpínggāoyìngchǔfēnkōng

shānsuífěndiéliányúnjiāngyǐnqīnghuáihǎitōng

yuǎnfānqiángqiūshuǐwàicánbīngjiǎoyángzhōng

shíqīngwènyīngxióngshìhuíshǒuchángyānmiè鸿hóng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安庆城楼的雄伟景象以及诗人登高后的感慨。首句"层构初成百战终",暗示了城楼的来历,历经战火洗礼而建成,显示出其历史的厚重和沧桑。"凭高应喜楚氛空",表达了诗人站在楼上,看到曾经的战乱气息已消散,感到欣慰。

接下来的两句"山随粉堞连云起,江引清淮与海通",运用了壮丽的自然景象来衬托城楼的雄伟,山峦与城墙相接,仿佛直入云霄,长江则引导着清澈的淮水直通大海,展现了地理的开阔和城市的生机。

"远客帆樯秋水外,残兵鼓角夕阳中",通过描绘远处的船只和近处的战鼓号角,展现出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哀伤的画面,寓含着对过往战争的回忆和对和平的向往。

最后,诗人以"时清莫问英雄事,回首长烟灭去鸿"作结,告诫人们在太平盛世,不必再追问过去的英雄事迹,只愿眼前的和平景象能长久,就像那渐渐消逝的烟雾,伴随着远去的大雁,寓意着希望和遗忘。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抒怀,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明朝文人高启对于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

作者介绍
高启

高启
朝代:明   字:季迪   号:槎轩   籍贯:江苏苏州   生辰:1336-1373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唐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
猜你喜欢

青玉案·其一书七里桥店

片帆稳送扁舟去。又还踏、江湖路。

回首京城旧游处。

断魂南浦,满怀装恨,别后凭谁诉。

长歌击剑论心素。有志功名未应暮。

自诵百僚端复许。

归来犹记,东坡诗语,但草凌云赋。

(0)

次韵梁子张雪中约游湖上不至

东风阁雨酿重云,剩喜天街玉作尘。

梅已著花还点缀,柳能吹絮便争新。

湖光照坐偏宜晚,酒力攲栏别是春。

惭愧相如未能至,却将冰柱语惊人。

(0)

送日本国觉阿金庆二禅人游天台·其三

佛子飞帆过海来,好携瓶锡上天台。

国师尚有灵踪在,宝塔巍然正面开。

(0)

雨伞

一竿翠竹,巧匠批栾。条条有眼,节节皆穿。

四大假合,柄在人手。归家放下,并不争先。

直饶瓮泻盆倾下,一搭权为不漏天。

(0)

看相扑

拳来踢去疾如飞,毕竟输赢是阿谁。

闹里有人能著眼,未曾交辊已先知。

(0)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其六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皆不识。

(0)
诗词分类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诗人
钟惺 王羲之 张俞 魏徵 王安礼 赵祯 欧阳炯 于鹄 颜延之 林纾 郭子仪 裴迪 刘大夏 洪迈 康与之 潘耒 郑梦周 张谓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