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道,阴山道,居易刺时誇词好。
江淮织缣户乏丝,纥逻送马地空草。
壮马不来来者羸,谁论相骨与相皮。
以五十匹易一匹,和戎可以观当日。
岂其所愿盖所畏,汉唐以来十六七。
征之不能守之苦,权为和市币帛数。
易马神惢复蹄穿,斫阵冲坚无用处。
向年西师为铺敦,要义已具开惑论。
自兹大宛遵王敕,以马来市帛酬直。
帛酬直非取诸民,官贳丝斤如法织。
伊犁兵驻阅数岁,马供兵用胜缣綵。
偶令计价赢与绌,盖比寻常省数倍。
缣不穷,焉实多。
白家少傅如可问,尔谓市马今若何。
阴山道,阴山道,居易刺时誇词好。
江淮织缣户乏丝,纥逻送马地空草。
壮马不来来者羸,谁论相骨与相皮。
以五十匹易一匹,和戎可以观当日。
岂其所愿盖所畏,汉唐以来十六七。
征之不能守之苦,权为和市币帛数。
易马神惢复蹄穿,斫阵冲坚无用处。
向年西师为铺敦,要义已具开惑论。
自兹大宛遵王敕,以马来市帛酬直。
帛酬直非取诸民,官贳丝斤如法织。
伊犁兵驻阅数岁,马供兵用胜缣綵。
偶令计价赢与绌,盖比寻常省数倍。
缣不穷,焉实多。
白家少傅如可问,尔谓市马今若何。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对白居易《阴山道》的回应之作,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表达了对边疆政策的深思。
诗中首先描绘了古代边疆贸易的场景,提到江淮地区因缺乏丝绸而依赖于北方的贸易,以及纥逻族人运送马匹的景象。接着,诗人通过“壮马不来来者羸”这一句,暗指贸易中的马匹质量参差不齐,引出对当时边贸政策的反思。
“以五十匹易一匹,和戎可以观当日”一句,诗人借古喻今,暗示通过贸易换马的方式,或许能解决当时的边防问题,但同时也提出疑问,这种政策背后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
接下来,“岂其所愿盖所畏,汉唐以来十六七”表达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指出在汉唐时期,类似的边贸政策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效果如何,值得深思。
“征之不能守之苦,权为和市币帛数”则强调了边防与贸易之间的矛盾,即在追求和平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维持的局面。
“易马神惢复蹄穿,斫阵冲坚无用处”通过描述马匹在战争中的作用有限,进一步探讨了边贸政策的实际效果。
最后,“向年西师为铺敦,要义已具开惑论”提到过去西征的教训,以及如何通过贸易解决问题的理论思考。
“自兹大宛遵王敕,以马来市帛酬直”表明大宛国遵循王命,通过马匹交易换取丝绸,这是一种更为合理的贸易方式。
“帛酬直非取诸民,官贳丝斤如法织”强调政府在交易中的角色,通过合法途径提供丝绸,避免直接从民众手中获取资源。
“伊犁兵驻阅数岁,马供兵用胜缣綵”描述了在伊犁地区,马匹供应军队使用的情况,相较于丝绸,马匹在军事上的价值更为显著。
“偶令计价赢与绌,盖比寻常省数倍”指出在某些情况下,通过贸易节省了大量资源。
“缣不穷,焉实多”表达了对丝绸资源的担忧,暗示其并非无限。
“白家少傅如可问,尔谓市马今若何”以提问的形式结束,邀请读者思考当前的边贸政策是否合理,以及如何更好地解决边防与贸易之间的矛盾。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还蕴含了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体现了作者对国家治理与边疆政策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