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卷窗明,听杜宇乍啼,漏声初绝。
乱云收尽,天际□留残月。
奈相送、行客将归,怅去程渐促,霁色催发。
断魂别浦,自上孤舟如叶。悠悠音信易隔。
纵怨怀恨语,到见时难说。
堪嗟水流急景,霜飞华发。想家山、路穷望睫。
空倚仗、魂亲梦切。不似嫩朵,犹能替、离绪千结。
帘卷窗明,听杜宇乍啼,漏声初绝。
乱云收尽,天际□留残月。
奈相送、行客将归,怅去程渐促,霁色催发。
断魂别浦,自上孤舟如叶。悠悠音信易隔。
纵怨怀恨语,到见时难说。
堪嗟水流急景,霜飞华发。想家山、路穷望睫。
空倚仗、魂亲梦切。不似嫩朵,犹能替、离绪千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离别之情,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无限留恋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帘卷窗明,听杜宇乍啼”,开篇即以清晨的宁静氛围为背景,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静谧与孤寂。诗人通过窗户微启、杜宇初鸣这一系列细节,传达出一份对即将到来的离别的忧伤。
“漏声初绝”,时间在悄然流逝,夜晚的最后时刻也快要过去了,这是对时间流逝的一种无力的抗拒。
接着,“乱云收尽,天际□留残月”描绘了一幅清晨的天空图景。乱云散去之后,仅剩下一轮残月挂在天边,这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写实,更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奈相送、行客将归”,这里透露出诗人的朋友或亲人即将离开的消息。离别之情在这几字中已然浓烈,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分别不舍和无奈。
随后的“怅去程渐促,霁色催发”则表达了一种迫切的情绪。行客的脚步越来越急,而诗人内心的哀愁与不舍也随之加深。
“断魂别浦,自上孤舟如叶”,这两句更是将离别之痛描写得淋漓尽致。在这里,诗人的灵魂仿佛已经被撕裂,而亲人则像一片树叶般飘然远去。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更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悲凉。
“悠悠音信易隔”,此句表达了信息传递的困难与孤独之情,反映出古代通信不便带来的思念与隔阂。
“纵怨怀恨语,到见时难说”则是诗人在面对离别时,内心积累的情感太过复杂,即使到了相见的时刻,也难以诉说。
接下来的“堪嗟水流急景,霜飞华发”,通过水流和霜雪等自然景象,映射出诗人对时间易逝、事物无常的感慨,以及内心的忧伤与悲凉。
最后,“想家山、路穷望睫。空倚仗、魂亲梦切。不似嫩朵,犹能替、离绪千结”几句,则是诗人对故土和亲人的深情思念。在这里,他将自己比作依恋不舍的嫩枝,而那不断萦绕心头的离别之感,就像那些缠绵的藤蔓,难以割舍。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景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无限留恋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出古代士人离别之痛的普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