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来旧佛宫,依稀犹记石山翁。
预为法界传灯钵,故入尘寰试色空。
四壁人烟天蚤暮,一湾流水日西东。
镜台菩树今何在,锡杖遥遥觑紫峰。
三百年来旧佛宫,依稀犹记石山翁。
预为法界传灯钵,故入尘寰试色空。
四壁人烟天蚤暮,一湾流水日西东。
镜台菩树今何在,锡杖遥遥觑紫峰。
这首诗描绘了对古代僧侣石山禅师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旧佛宫双峰寺的追忆。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的变迁与自然的流转,同时融入了对佛法传承的思考。
首联“三百年来旧佛宫,依稀犹记石山翁”,开篇即点出双峰寺历史悠久,而石山禅师的名字仿佛仍在耳边回响,流露出对这位高僧的深深敬仰和怀念。
颔联“预为法界传灯钵,故入尘寰试色空”,通过“传灯”这一佛教象征,表达了石山禅师对佛法传播的贡献,以及他深入世俗,以实际行动践行佛法的精神。
颈联“四壁人烟天蚤暮,一湾流水日西东”,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四壁环绕着人间烟火,天色由早至晚,流水则不息地向东流去,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
尾联“镜台菩树今何在,锡杖遥遥觑紫峰”,以“镜台”和“菩树”的消失,象征着时光的无情和记忆的消逝,而“锡杖遥遥觑紫峰”则寄托了诗人对石山禅师的思念,以及对佛法精神的追寻。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也蕴含了对自然、佛法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深度的作品。
白草原头日晻暧,田父锄田除野菜。
今年春到羁马城,麦花不生菜花生。
野人储无升斗米,户户提筐采春荠。
也知煮菜一饱难,伤心且缓须臾死。
城中胥隶何披猖,经过宝马争辉光。
白酒黄鸡不敢献,鞭箠嫚骂难遮防。
朝朝县令出厅事,县门仍挂恤民字。
上官不复采风谣,许君原是循良吏。吁嗟呼!
野人偷生守蓬麻,但愿满地麦花兼菜花。
敬亭如静女,姽婳有余态。
洞山如道流,吐纳成沆瀣。
阳羡连故鄣,居脽相负戴。
地灵草木异,云雾凝叆叇。
尤重罗嶰名,超轶绝流辈。
山气夕阳佳,风露非灌溉。
昨赋《绿雪诗》,莽卤乏清裁。
名流递赓唱,粲若珠百琲。
髯也实致师,拔戟成一队。
白甀题红签,细君自蒸焙。
朝来肯送似,秀色染眉黛。
下帘候鱼目,芳瓷露蟾背。
虽复遭水厄,颇亦浇垒块。
茶声正瑽琤,竹影交琐碎。
诗成遣长须,聊作三舍退。
君当贾余勇,吾衰鼓已再。
下帘卧清昼,远梦生罗浮。
觉来北堂上,素练横沧洲。
依稀三万六千丈,风吹绝壑红泉流。
何人携持杂负戴,全家避地来山幽。
先生身骑乌牸牛,丹鸡白犬随行辀。
鲍家小女两丫髻,手把芙蓉居上头。
惠怀之际那可道,万乘不洗金墉羞。
王家宁馨失三窟,华亭鹤唳悲清秋。
回首铜驼洛阳陌,名士对泣新亭囚。
伏波将军不受赏,丹沙欲就来交州。
大鹏讵可伍鹪鴳,跛鳖坐笑追骅骝。
张生妙笔擅黔陬,令我逸兴生丹丘。
夙昔读书慕仙意,望而不见中心愁。
十五婚嫁愿粗毕,青鞋快作逍遥游。
刀圭为我留井灶,此生未作坳堂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