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如倒戈,十穗八九折。
晚稻不及秀,日炙根土烈。
踏车激湖水,车众湖欲竭。
得泉如沸汤,旱土湿未彻。
老农祝天工,叩额眼垂血。
游云不作雨,风至辄散灭。
昊天未悔祸,牲玉无徒设。
谁能缚妖魃,敕起龙泼剌。
早稻如倒戈,十穗八九折。
晚稻不及秀,日炙根土烈。
踏车激湖水,车众湖欲竭。
得泉如沸汤,旱土湿未彻。
老农祝天工,叩额眼垂血。
游云不作雨,风至辄散灭。
昊天未悔祸,牲玉无徒设。
谁能缚妖魃,敕起龙泼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事艰辛的图景,通过对比早晚两季稻谷的不同状态,表达了农民对于自然灾害和天气变化的无奈与希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如将早稻比作“倒戈”,形象地展示了其茂盛而弯曲的姿态;晚稻则“不及秀”,显现出成长不足的萧条景象。
诗人通过对日炙和根土烈日的描述,传达了旱灾带来的干涸与痛苦。踏车激湖水、车众湖欲竭的情景,则反映出了人们在干旱中寻找水源的迫切心情。得泉如沸汤一句,表明即便找到水源,也只能稍解燃眉之急。
老农祝天工,叩额眼垂血,是对上苍的祈求和悲痛的情感表达。游云不作雨、风至辄散灭,则强调了自然界的无常与人力所不能控制的苦恼。而昊天未悔祸、牲玉无徒设,可能是对上天或权贵的一种控诉和无奈。
最后,谁能缚妖魃,敕起龙泼剌,是一种渴望英雄出现、能够解决困境的愿景。在这里,“妖魃”象征着自然灾害或社会混乱,而“敕起龙泼剌”则是希望有一股强大力量来拨乱反正。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农事和天气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不确定性,以及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无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更好生活状态的向往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