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阳领郡经三月,宝应游山始一回。
屐齿免忧岩下折,簿书长苦案头堆。
潾潾泉石吟魂健,漠漠烟岚病眼开。
尽日引渠寻胜境,读碑看篆扫苍苔。
滁阳领郡经三月,宝应游山始一回。
屐齿免忧岩下折,簿书长苦案头堆。
潾潾泉石吟魂健,漠漠烟岚病眼开。
尽日引渠寻胜境,读碑看篆扫苍苔。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滁阳领郡期间,于宝应年间与友人嘉祐同游宝应寺的景象。诗中不仅展现了自然美景,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慨。
"屐齿免忧岩下折"一句,通过描写山间的足音和松树被风吹弯曲的形态,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烦恼的意境。"簿书长苦案头堆"则透露出诗人对学问的渴望和积累,但也包含了学习之路的艰辛。
接下来的"潾潾泉石吟魂健,漠漠烟岚病眼开"两句,通过泉水声响和岩石间的回音,以及山岚间缭绕的烟雾与诗人的视线交织,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因长期伏案读书而产生的眼睛劳累。
"尽日引渠寻胜境,读碑看篆扫苍苔"则展现了诗人在山中寻找佳境,不断探索古人遗迹,如同在时间的长河中寻觅智慧的痕迹。这里的"尽日"表明了诗人的专注和执着,而"读碑看篆扫苍苔"则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探究。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诗人与嘉祐的游历活动,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向往以及对于学问和历史的热爱。语言清新,意境悠远,展现了宋代文人的高雅情操。
遥遥涉长途,悠悠愁我心。
我心愁未央,暌离日以深。
山高水无梁,寄书多浮沉。
鱼乐在故渊,鹿鸣思长林。
觉时影与身,梦来裯与衾。
端居迟日月,旦暮如古今。
孤愿人讵知,沉忧自难任。
君子不遐弃,怀我以好音。
庭前不肯种凡草,种得萱花长自好。
欲教慈母百忧忘,期与萱花同不老。
画堂沈沈春昼长,母有欢颜花有香。
山中风味亦不恶,频羞鱼笋侑霞觞。
今年暂与萱花别,起应天书向金阙。
得官便尔买舟归,为念倚门鬓如雪。
鬓虽如雪未足惊,喜见儿归衣锦荣。
从今百岁永相保,日日花前笑语声。
呜呼人生老大儿可托,不种萱花心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