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不问名,鱼天沙岸雨初晴。
停桡月向松间落,借榻云从海面生。
诗到上方俱入悟,客逢高衲更多情。
独予伏枕春风后,薜荔空裁野服成。
踏遍青山不问名,鱼天沙岸雨初晴。
停桡月向松间落,借榻云从海面生。
诗到上方俱入悟,客逢高衲更多情。
独予伏枕春风后,薜荔空裁野服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冯皋谟在宁海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联“踏遍青山不问名,鱼天沙岸雨初晴”,诗人漫步于青山之间,不问山川之名,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雨后的晴空如同鱼跃于天际,沙滩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宁静,展现出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
颔联“停桡月向松间落,借榻云从海面生”,诗人乘舟而行,停下船桨,月光洒落在松林间,仿佛是天空降下的银色瀑布。云朵则从海面升起,与月光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颈联“诗到上方俱入悟,客逢高衲更多情”,诗人认为诗歌与禅悟相通,通过与高僧的相遇,感受到更深的情感和智慧。这表达了诗人对精神追求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
尾联“独予伏枕春风后,薜荔空裁野服成”,诗人独自躺在春风吹拂后的床上,用薜荔裁制了一件朴素的野外服装。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材料的欣赏,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诗人冯皋谟对生活、自然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感悟,是一首富有哲思和艺术美感的作品。
君不见,团团明月海中生,丽天宛转开云程。
曾于昼时为日隐,每于中夜欺星明。
欲问圆缺是何故,素娥不语有别趣。
影在人间月在天,俯仰冀邀仙子步。
对此酣饮如神仙,壶倾月下还相怜。
素娥如能伴人饮,千秋快事随君传。
恨不能飞身到广寒,一览其馀不足观。
所闻究不如所见,我述所见君应羡。
等閒讵识风光好,人生行乐须及早。
莫将名利繫心窝,年来且把金樽倒。
种松花园阡,森森望其长。
仰体祖父心,视同子孙养。
辛苦四十年,颇作江涛响。
虽非合抱材,已有虬龙象。
何来恶少年,出没如豺鼠。
白日不见形,宵深从斤斧。
前年数大衍,今又失其五。
两株削项皮,脰断不能补。
忽忽十年后,鲜不成荒圃。
哀予不肖子,橐笔远谋糈。
不能时瞻省,焉能日禦侮。
愿我同怀人,巡省要勤苦。
擒获豺鼠类,惩罚须用武。
难保百年坟,此言闻自古。
日落眠狐狸,灯前笑儿女。
所赖有儿孙,儿孙竟何取。
徘徊邱陇间,泪滴不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