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屧荒园日已昏,呼儿当径扫苔痕。
春愁不作游人地,细雨残梅过上元。
步屧荒园日已昏,呼儿当径扫苔痕。
春愁不作游人地,细雨残梅过上元。
这首诗描绘了暮春时节,诗人独自漫步在荒芜的园林之中,夕阳西下,光线渐暗。他唤来孩子清理小径上的青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寂寥的氛围。诗中的“春愁”二字,不仅指出了季节的更迭,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感伤与无奈。
“不作游人地”,既是对当前环境的描述,也是诗人情感的流露。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是游人也会感到心情沉重,难以享受往日的乐趣。而“细雨残梅过上元”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凄凉的气氛。上元节,即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象征着团圆和欢乐。然而,在诗人的笔下,这个节日却伴随着细雨和凋零的梅花,显得格外冷清和哀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自然变迁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感悟,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忧郁情怀和对生活细腻入微的观察力。
虚堂无人独自行,画檐雨歇残点声。
朝来余暑忽然过,昨来初暑谁能那。
一生畏暑如於菟,老年畏暑菟不如。
人言岭南分外热,匹似江南犹可说。
今年六月雨如秋,只今七月当更愁。
短檠幸未卧墙角,唤取渠来相慱约。
老眼那能舒简编,只要玉虫伴杯酌。
下一岭,上一岭,上如登天下如井,人言个是陂子迳。
猿藤迳里无居民,陂子迳里无行人。
冷风萧萧日杲杲,露湿半青半黄草。
前日猿藤犹有猿,今此一鸟亦不喧。
树无红果草无蕊,縰有猿鸟将何餐。
两山如壁岸如削,一迳缘空劣容脚。
溪声千仞撼林岳,崖石欲崩人欲落。
来日长峰迳更长,陂子迳荒未是荒。
蒋家三迳未入手,岭南三迳先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