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悯岁二首·其二》
《悯岁二首·其二》全文
明 / 谢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脱却朝簪学老农,海乡无奈岁频凶。

眼看多稼秋乾死,梦骇洪涛夜怒冲。

云汉仰瞻天万里,风茅惊捲屋三重。

先忧心在知无补,辟谷惟应伴赤松。

(0)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谢迁所作的《悯岁二首(其二)》。诗中描绘了诗人脱下官服,投身农事,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深切忧虑与无奈。

首句“脱却朝簪学老农”,诗人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农民生活的同情。他放弃了官场的荣华,选择与农民一同劳作,体现了对社会底层疾苦的关注。

接着,“海乡无奈岁频凶”一句,点明了诗人的处境和背景。海乡,指的是海边地区,这里常常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岁频凶,意为年复一年地遭遇荒年,生活艰难。这一句反映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恶劣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眼看多稼秋乾死,梦骇洪涛夜怒冲”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破坏以及对人们心灵的冲击。多稼,指丰收的庄稼;秋乾死,形容秋天干旱,庄稼枯萎;洪涛夜怒冲,则是夜晚洪水暴发的情景。这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描写,展现了自然灾害的残酷和无情。

“云汉仰瞻天万里,风茅惊捲屋三重”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界的壮阔景象和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云汉,指天空中的云彩;瞻,看;天万里,形容天空广阔无垠;风茅,风吹动的茅草;捲,卷起;屋三重,形容房屋被大风摧毁的严重程度。这两句通过广阔的天空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对比,突出了自然力量的强大和人类生存环境的脆弱。

最后,“先忧心在知无补,辟谷惟应伴赤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先忧心在,意为先于他人担忧,但这种担忧似乎无法改变现实;知无补,知道自己的努力无法弥补损失;辟谷,一种古代养生方法,不食五谷;赤松,传说中的仙人。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个人能力有限的承认,同时也流露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灾害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责任感。

作者介绍

谢迁
朝代:明

(1449—1531)明浙江馀姚人,字于乔,号木斋。成化十一年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左庶子。弘治初,与日讲,帝屡称善。八年入内阁参预机务,累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刘健、李东阳同辅政。秉节直亮,见事尤敏,时人有“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之称。武宗嗣位,请诛刘瑾不纳,致仕。旋被诬夺职,瑾诛,复职。致仕。世宗即位,即遣使慰问。嘉靖六年,再起入阁,仅数月,以老辞归。卒谥文正。有《归田稿》。
猜你喜欢

三月二十一日泛舟十绝·其七

虽沉璧马计安施,倏忽桑田变渺瀰。

说与神通君看取,潮头不到艮山祠。

(0)

十叠·其九

霜皓千林冻欲僵,经旬不爨只餐香。

何曾转授休粮诀,却是单传屑玉方。

(0)

二叠·其一

晚作园翁自荷锄,春风那肯到吾庐。

且须怜意著芳洁,才说和羹俗了渠。

(0)

二月初七日寿溪十绝·其二

士不论穷达,离乡即可哀。

白头孙七十,岁岁埽松来。

(0)

游郭希吕石洞二十咏·其四谷口

水流自何许,远欲穷其源。

石梯苔藓层,微有屐齿痕。

(0)

悲淮南

淮民穷到骨,忍复搥其肌。

不知铁钱禁,作俑者为谁。

行商断来路,清野多流离。

主人日边来,四牡驱以驰。

或云易之是,或云收之宜。

几人困往返,遂逐文书移。

救焚卒无策,燎火久益滋。

缅怀征搉初,山海煮摘时。

虽云便公家,亦复挠其私。

今者纵虎豹,而使渴与饥。

萧萧芦苇林,日夜边风吹。

悲哉淮南民,持此将安之。

(0)
诗词分类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诗人
王镕 金人瑞 叶衡 狄仁杰 李旦 刘几 陈昌齐 惟俨 凌廷堪 任伯雨 西鄙人 虞姬 刘令娴 李夔 华允诚 曾公亮 胡深 徐俨夫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