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云遮断寺边扉,如寄閒身向此归。
山月每窥竹影瘦,松风忽泻茶声微。
入来如共云分座,话久偏怜翠上衣。
坐破蒲团无是处,眼前烂漫逗禅机。
绿云遮断寺边扉,如寄閒身向此归。
山月每窥竹影瘦,松风忽泻茶声微。
入来如共云分座,话久偏怜翠上衣。
坐破蒲团无是处,眼前烂漫逗禅机。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探访高座寺的静谧体验,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禅意的融入,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和谐。
首联“绿云遮断寺边扉,如寄闲身向此归”,以“绿云”比喻茂密的树荫,遮蔽了寺庙的大门,仿佛引导着诗人的心灵,如同寄居于此,寻求内心的归宿。这种隐喻不仅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颔联“山月每窥竹影瘦,松风忽泻茶声微”,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景色。山间的月亮似乎有意窥探竹林的影子,让影子显得更加细瘦,而松林中的微风吹过,茶香随之飘散,轻柔而悠远。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静谧,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颈联“入来如共云分座,话久偏怜翠上衣”,诗人仿佛与云朵共享一席之地,长时间的交谈后,特别喜爱那件绿色的僧衣。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表达了他对僧侣生活的一种羡慕与向往,以及对禅宗文化的深刻理解。
尾联“坐破蒲团无是处,眼前烂漫逗禅机”,诗人坐在蒲团上,长时间的冥想后,发现内心深处并无所谓的是非对错,眼前的景象中蕴含着禅学的奥秘。这一句揭示了诗人通过与自然的对话和内心的探索,达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领悟,体现了禅宗追求的“空”与“悟”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禅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禅宗智慧的体悟,是一首富有哲思的佳作。
好湖山、十年临眺,襟怀无此閒散。
山灵知我身将隐,故放白云舒卷。途未远。
借佛座蒲团,暂把尘缘遣。灯残自剪。
听粥鼓斋鱼,声声入破。僧定鹤来伴。
晨钟动,半日浮生留恋。藤萝游迹重践。
烟岚水黛天然好,惟有劫灰难变。君不见。
剩万点寒鸦,占住斜阳院。峰回路转。
看野色苍茫,霜林摇落,似我宦情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