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高座寺》
《高座寺》全文
明 / 范景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绿云遮断寺边扉,如寄閒身向此归。

山月每窥竹影瘦,松风忽泻茶声微。

入来如共云分座,话久偏怜翠上衣。

坐破蒲团无是处,眼前烂漫逗禅机。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探访高座寺的静谧体验,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禅意的融入,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和谐。

首联“绿云遮断寺边扉,如寄闲身向此归”,以“绿云”比喻茂密的树荫,遮蔽了寺庙的大门,仿佛引导着诗人的心灵,如同寄居于此,寻求内心的归宿。这种隐喻不仅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颔联“山月每窥竹影瘦,松风忽泻茶声微”,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景色。山间的月亮似乎有意窥探竹林的影子,让影子显得更加细瘦,而松林中的微风吹过,茶香随之飘散,轻柔而悠远。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静谧,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颈联“入来如共云分座,话久偏怜翠上衣”,诗人仿佛与云朵共享一席之地,长时间的交谈后,特别喜爱那件绿色的僧衣。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表达了他对僧侣生活的一种羡慕与向往,以及对禅宗文化的深刻理解。

尾联“坐破蒲团无是处,眼前烂漫逗禅机”,诗人坐在蒲团上,长时间的冥想后,发现内心深处并无所谓的是非对错,眼前的景象中蕴含着禅学的奥秘。这一句揭示了诗人通过与自然的对话和内心的探索,达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领悟,体现了禅宗追求的“空”与“悟”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禅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禅宗智慧的体悟,是一首富有哲思的佳作。

作者介绍
范景文

范景文
朝代:明

范景文(1587年—1644年),明末殉节官员。字梦章,号思仁,别号质公,河间府吴桥(今属河北)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宣府,烽火逼京师,众臣请帝南幸,范景文劝帝“固结人心,坚守待援”,不久崇祯自缢。范景文留下遗书曰:“身为大臣,不能灭贼雪耻,死有余恨。”后赴双塔寺旁的古井自杀。赠太傅,谥文忠。著有《大臣谱》、《战守全书》。
猜你喜欢

春光

湖上偏多杨柳风,桃花吹尽雨前红。

等闲却被东君笑,大半春光在醉中。

(0)

梅竹轩

古梅修竹两相亲,坐对高堂如大宾。

空谷有人怜翠袖,雒阳无梦染缁尘。

岁寒清白能同趣,日暮平安是此身。

三友若能同此隐,门前杨柳任芳春。

(0)

绣毬花,次兀颜廉使韵

绣毬春晚欲生寒,满树玲珑雪未乾。

落遍杨花浑不觉,飞来蝴蝶忽成团。

钗头懒戴应嫌重,手里闲抛却好看。

天女夜凉乘月到,羽轮偷驻碧阑干。

(0)

花烛诗

四月春蚕已剥绵,困人风日嫁人天。

不知织就鸳鸯锦,废却如花几夜眠。

(0)

横波

百巧千灵藕孔多,泥人全在两横波。

如愁如喜还如怒,媚态三番一刹那。

(0)

江舟欸乃.摸鱼儿.将去杭州偕丁松生大令丙吴仲英司马恒高呈甫广文人骥谭仲修献沈蒙叔景修两明经宿灵隐寺话别次日登飞来峰遍访唐宋题名经十里松达栖霞谒岳坟过西泠桥吊苏小墓泛湖心亭陟孤山放鹤亭小憩遂循雷峰访净慈遗址而归

好湖山、十年临眺,襟怀无此閒散。

山灵知我身将隐,故放白云舒卷。途未远。

借佛座蒲团,暂把尘缘遣。灯残自剪。

听粥鼓斋鱼,声声入破。僧定鹤来伴。

晨钟动,半日浮生留恋。藤萝游迹重践。

烟岚水黛天然好,惟有劫灰难变。君不见。

剩万点寒鸦,占住斜阳院。峰回路转。

看野色苍茫,霜林摇落,似我宦情懒。

(0)
诗词分类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诗人
王炎 何梦桂 诗经 张嵲 朱松 林则徐 韦应物 晏殊 唐寅 李煜 傅山 戴表元 张籍 刘子翚 许景衡 上官婉儿 刘辰翁 易顺鼎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