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苦全无与,平生薄自居。
齿牙虽得利,骨肉渐应疏。
甘苦全无与,平生薄自居。
齿牙虽得利,骨肉渐应疏。
这首诗《嘲剔牙杖》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通过对剔牙杖这一日常用品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甘苦全无与,平生薄自居。”这两句诗开篇即以剔牙杖为引子,表达了对人生淡泊名利、不求富贵的态度。剔牙杖作为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通且实用的物品,其本身并无甘甜亦无苦涩,象征着诗人对生活态度的超然和对物质追求的淡漠。诗人认为,人的一生应当像剔牙杖一样,不贪图过多的物质享受,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齿牙虽得利,骨肉渐应疏。”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变得精明算计,这就像剔牙杖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伤害到牙齿一样,最终导致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疏远。诗人通过这一形象的比喻,警示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与亲人的感情交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隔阂。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剔牙杖为载体,寓言式的表达方式,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价值、人际关系以及物质追求的独到见解。通过对比剔牙杖的实用与可能带来的伤害,诗人呼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淡泊的心,珍惜与家人朋友的关系,避免因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而疏远了亲情与友情。
六经学不传,谁能寻坠绪。
君家有师承,不数虫鱼注。
公子韦氏门,粲若五星聚。
胸中容万顷,一一黄叔度。
人情悦纷华,世路争驰骛。
取乐须臾间,转首已失据。
余生末俗中,蚤幸识夷路。
折桂从乃翁,频年麾不去。
冉有岂辞仆,樊迟亦能御。
雍容荆渚间,夫子步亦步。
初从言下入,筌蹄索鱼兔。
终遂义中行,良乐驱骐絷。
有时坐终夕,收视息浮虑。
了了不可言,明明有佳处。
别来能几时,心月翳云雾。
诸郎幸不远,寄语多予悟。
坐为尘事撄,空咏别知赋。
遥想玉华游,春梦如飞絮。
残暑薰炙人,安梦不得长。
忽蒙千里风,慰此六尺床。
高梧舞清影,上悬明月光。
初知枕簟稳,未厌尘土忙。
中宵有臭虫,其大如蛣蜣。
排闼触屏帐,怒欲凌空翔。
熟视不得名,但见两翼张。
本草所不载,尔雅所未详。
夏虫盛百族,此物尤猖狂。
东窗不得睡,幸无疾病妨。
惜哉有知物,点污此微凉。
人生要更事,美恶无不尝。
悉除粪壤念,顿悟服食方。
去为千丈松,凛然冲雪霜。
慎勿学瓜瓠,置身篱落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