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高山不在弦,等闲成曲又成篇。
列珊瑚树枝枝好,撒水银珠颗颗圆。
挥落禅关无少滞,增添衲子几重冤。
拟于纸上明端的,争似当机自造玄。
流水高山不在弦,等闲成曲又成篇。
列珊瑚树枝枝好,撒水银珠颗颗圆。
挥落禅关无少滞,增添衲子几重冤。
拟于纸上明端的,争似当机自造玄。
这首诗以“题佛鉴禅师语录后”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佛学智慧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禅理具象化,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思。
“流水高山不在弦”,以流水高山比喻佛法的深邃与广大,暗示佛法如同自然界的壮丽景观,难以完全捕捉和表达。同时,“不在弦”也意味着佛法的精髓并非通过言语所能完全传达,需要通过内心体验和悟性来领悟。
“等闲成曲又成篇”,则表达了佛法的普及性和普遍性,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佛法的影子,它渗透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列珊瑚树枝枝好,撒水银珠颗颗圆”,通过珊瑚树和水银珠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佛法的纯净与美好,同时也暗示了佛法的珍贵与难得。
“挥落禅关无少滞,增添衲子几重冤”,这里“挥落禅关”形象地描绘了打破束缚、领悟真理的过程,而“增添衲子几重冤”则可能暗指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挑战,但最终这些都将成为修行路上的宝贵财富。
“拟于纸上明端的,争似当机自造玄”,最后两句表达了对直接体验和实践的重视,认为在纸上寻找答案或解释是不够的,真正的智慧和真理需要通过亲身实践和直觉的洞察来获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生活情境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佛学的智慧,既富有诗意又富含哲理,引导读者在美的享受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修行的道路。
玉峰高爱搀天碧,过眼云关无处觅。
才将呀豁向疏窗,已见峰棱翻瘦脊。
明月照出溪中水,清风扫遍岩边石。
悬崖绝磴疑可揽,白露苍烟俱咫尺。
天阴未彻山阴寒,雨声欲绝泉声乾。
须知物理有真妄,岂识道眼无殊观。
万象森严掌握内,大块俯仰毫芒间。
抽身更洗清净足,探历幽深非所难。
山僧作山真有以,诗人吟诗从此始。
意教妙手发天悭,戏取神功当众美。
君不见浣花野老深结庐,白盐赤甲龙虎趋。
清吟醉赏左右足,当时应笑秦鞭驱。
岸梅初放冰蕊,照水明洁。
妙手作羹未晚,奈暖乍寒轻,芳意沉结。
空庭过雨,苔渍香泥帘底滑。
凝望处、蔽日浮云,漫天飞絮已愁绝。
还静倚、回阑待月。正短竹、罢吹时节。
收起清铅旧泪,怕客子光阴,白了玄发。
春回故国,开尽千花休劝折。
尽车雷,梦中转,暗觉情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