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四至此名堂,坐对斯民信悚煌。
不改书生真面目,犹怀慈母旧心肠。
儿童渐忘春增长,父老相看岁健康。
愧我去来踪靡定,漫言五载报循良。
七年四至此名堂,坐对斯民信悚煌。
不改书生真面目,犹怀慈母旧心肠。
儿童渐忘春增长,父老相看岁健康。
愧我去来踪靡定,漫言五载报循良。
此诗由清代诗人苏履吉所作,题为《题敦煌县署七年四至之堂》。诗中描绘了诗人对敦煌县署七年四至之堂的感慨与赞美。
首句“七年四至此名堂”点明了时间与地点,七年四至,即在七年的时间里多次来到此地,见证了这座名堂的建立与变迁。接着“坐对斯民信悚煌”一句,诗人以“斯民”指代当地百姓,表达了对民众生活的关注与敬意,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敬畏之情。
“不改书生真面目,犹怀慈母旧心肠”两句,诗人以“书生”自喻,强调自己虽身处官场,但依然保持着读书人的本色,不忘初心。同时,将百姓比作慈母,体现了诗人对民众深厚的情感和关怀。
“儿童渐忘春增长,父老相看岁健康”描绘了一幅和谐安宁的乡村生活景象,儿童在成长,老人身体健康,反映了社会的稳定与进步。通过儿童与老人的不同视角,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延续。
最后,“愧我去来踪靡定,漫言五载报循良”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行踪不定、难以长久驻足的遗憾,以及对过往五年间努力工作的自我肯定。诗人虽感遗憾,但仍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过去,期待未来能更好地回报这片土地与人民。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既展现了诗人对地方治理的思考与实践,也体现了其对民众深切的关怀与尊重。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与地方、与民众之间紧密而深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