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敦煌县署七年四至之堂》
《题敦煌县署七年四至之堂》全文
清 / 苏履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七年四至此名堂,坐对斯民信悚煌。

不改书生真面目,犹怀慈母旧心肠。

儿童渐忘春增长,父老相看岁健康。

愧我去来踪靡定,漫言五载报循良。

(0)
鉴赏

此诗由清代诗人苏履吉所作,题为《题敦煌县署七年四至之堂》。诗中描绘了诗人对敦煌县署七年四至之堂的感慨与赞美。

首句“七年四至此名堂”点明了时间与地点,七年四至,即在七年的时间里多次来到此地,见证了这座名堂的建立与变迁。接着“坐对斯民信悚煌”一句,诗人以“斯民”指代当地百姓,表达了对民众生活的关注与敬意,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敬畏之情。

“不改书生真面目,犹怀慈母旧心肠”两句,诗人以“书生”自喻,强调自己虽身处官场,但依然保持着读书人的本色,不忘初心。同时,将百姓比作慈母,体现了诗人对民众深厚的情感和关怀。

“儿童渐忘春增长,父老相看岁健康”描绘了一幅和谐安宁的乡村生活景象,儿童在成长,老人身体健康,反映了社会的稳定与进步。通过儿童与老人的不同视角,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延续。

最后,“愧我去来踪靡定,漫言五载报循良”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行踪不定、难以长久驻足的遗憾,以及对过往五年间努力工作的自我肯定。诗人虽感遗憾,但仍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过去,期待未来能更好地回报这片土地与人民。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既展现了诗人对地方治理的思考与实践,也体现了其对民众深切的关怀与尊重。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与地方、与民众之间紧密而深厚的关系。

作者介绍

苏履吉
朝代:清

苏履吉,乳名发祥,字其旋,号九斋,生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农历七月十三日(1779年8月25日),福建德化人。有《友竹山房诗草》七卷,补遗一卷,《友竹山房诗草续钞》七卷。
猜你喜欢

送别吴亚白旋里·其一

君行感牢落,风雨此扁舟。

一棹竟流水,千峰生暮愁。

江声随梦远,云影与天浮。

归及梅花放,孤山最拥万家。

十载门墙重接席,槐阴清映碧烟纱。

(0)

栈道杂诗·其三

形胜当天险,龙争识故关。

鸟飞筹笔驿,云护定军山。

世降英雄奋,时清锁钥闲。

一声啼谢豹,惨尽旅人颜。

(0)

双槐轩

我来何所事,日卧双槐间。

槐颠群鸦噪,日夕望巢还。

幽独易生感,况复西风寒。

芳园渐摇落,鸣虫凄夜阑。

仰视天边月,三五正团团。

明月几回圆,归思邈云端。

遥怜儿女忆,望月起长叹。

(0)

登雅州城楼·其一

雉堞嵯峨矗素雯,登临豪兴百寮分。

滩声不厌喧终古,山色从来媚夕曛。

洛沫异源同赴海,蔡蒙高处独干云。

圣朝声教原无外,偶为筹边誓六军。

(0)

城西晚眺

日暮临高堞,江城返照中。

暝烟生远岫,秋水送孤篷。

岸迥芦花白,林疏柿叶红。

晚山钟磬发,惆怅下西风。

(0)

平定回部凯歌·其二

妖星堕地响如雷,风卷阴云万里开。

边月高高天似水,捷书一夜过轮台。

(0)
诗词分类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诗人
杨昭俭 张民表 赵善庆 刘安 蒋溥 顾宪成 蔡惠如 魏元忠 温庭皓 毛纪 卢多逊 朱穆 黎庶昌 陈宜中 石安民 韩滉 林藻 徐世隆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