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沉空,偏枯着静,痴人枉费工夫。
磨砖作镜,缘木欲求鱼。
见月何须用指,观花悟、总是真如。
聪明士,随机解物,无愠无愉。
为仙为佛事,不增不减,非实非虚。
露堂堂,光赫赫,一颗神珠。
混俗凝然不染,居众处、尘法难拘。
知常用,巍巍荡荡,何所不虚无。
一向沉空,偏枯着静,痴人枉费工夫。
磨砖作镜,缘木欲求鱼。
见月何须用指,观花悟、总是真如。
聪明士,随机解物,无愠无愉。
为仙为佛事,不增不减,非实非虚。
露堂堂,光赫赫,一颗神珠。
混俗凝然不染,居众处、尘法难拘。
知常用,巍巍荡荡,何所不虚无。
这首元代无名氏的《满庭芳》是一首禅宗风格的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和修行的境界。开篇"一向沉空,偏枯着静,痴人枉费工夫",描绘了追求空灵寂静的修行过程,暗示了对于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磨砖作镜,缘木欲求鱼"则以生动的比喻,批评徒劳无功的执着行为,强调应领悟事物的本质。
"见月何须用指,观花悟、总是真如"进一步阐述,真正的智慧在于直接体悟自然,而非外在形式的追寻。"聪明士,随机解物,无愠无愉"赞美智者能顺应事物变化,心境平和。
下片转向对修行目标的探讨:"为仙为佛事,不增不减,非实非虚",指出修行并非追求实体或虚幻,而是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不变。"露堂堂,光赫赫,一颗神珠"运用象征手法,形容内在的光明纯净。"混俗凝然不染,居众处、尘法难拘"强调修行者的超然与不受外界干扰。
最后,词人总结道:"知常用,巍巍荡荡,何所不虚无",意在说明常知常行,心怀广大,就能达到无所不在的虚空与自由境界。整体上,这首词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元代禅宗诗词的特点。
怪得寒风瘦,窗明积渐加。
起来裘泼水,逆视竹生花。
厚貌分群品,新装副六珈。
飘零飞落叶,转动绞回车。
无定从高下,忘形变迩遐。
郊坰铺毳罽,阶砌撒江沙。
洒壁侵修饰,填坑旋不洼。
屋头昂怪兽,山脊走长蛇。
万木枝都亚,中庭石尽遮。
狮符蹲陡踞,龙井喷增呀。
扑面轻盈甚,装衣点缀斜。
础闲开匣镜,碑仆插梳牙。
同色连千里,虚光合万家。
压灾时世重,为瑞老农誇。
势极云天际,威凌冻水涯。
凹兜坡崿岝,条突树牙槎。
客子衣裳怯,王孙酒力奢。
影浮垂绣幌,香带落梅花。
筛簸知神女,门屯想夜叉。
未能三十韵,旋瀹试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