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渺何许,武陵万仞山。
缅想秦时人,生死桃花间。
迩来几天地,曾无几人閒。
桃树摧为薪,桃源平作田。
鸡犬入租税,焉可住神仙。
桃源渺何许,武陵万仞山。
缅想秦时人,生死桃花间。
迩来几天地,曾无几人閒。
桃树摧为薪,桃源平作田。
鸡犬入租税,焉可住神仙。
这首《山中吟(其二)》由明代诗人吕时臣所作,通过对比桃源与现实的差异,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感慨。
首句“桃源渺何许”,以“渺”字描绘出桃源的遥远与神秘,引人遐思。接着“武陵万仞山”一句,用“万仞山”形容武陵山脉之高峻,暗示寻找桃源的艰难。接下来,“缅想秦时人,生死桃花间”,诗人想象着秦朝时期的人们在桃花盛开的地方生活,充满了浪漫与神秘色彩。
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笔锋一转,从理想世界转向现实。“迩来几天地,曾无几人閒”,指出自那以后,天地间似乎再无闲暇之人,暗含了对世事变迁、人情冷暖的感慨。接着,“桃树摧为薪,桃源平作田”,描述了桃源被破坏的情景,桃树被砍伐作为柴薪,桃源之地变成了农田,象征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
最后,“鸡犬入租税,焉可住神仙”,诗人以鸡犬需缴纳赋税为例,进一步强调了现实世界的残酷与不公,即便是传说中的神仙之地也无法逃脱世俗的束缚。整首诗通过对桃源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无奈。
杭嘉湖三府,蚕事最盛者。
夹岸种女桑,弥望无高下。
时节未谷雨,摊乌尚早也。
三眠已不误,何虑缫丝寡。
周礼禁原蚕,岂为桑与马。
利戒不遗馀,深意存非假。
时巡廑农桑,劝课及春社。
插秧候正遥,菜麦早遍野。
我更何所事,拈吟清兴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