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清秋约,泉来第一峰。
涧中分夜月,铛里沸风松。
淡发茶香远,寒消酒力浓。
寻源知不近,明日更扶筇。
客有清秋约,泉来第一峰。
涧中分夜月,铛里沸风松。
淡发茶香远,寒消酒力浓。
寻源知不近,明日更扶筇。
这首诗描绘了在清秋时节,一位客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通过白云泉这一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首句“客有清秋约”,点明了季节与人物活动的时间背景,清秋时节,似乎预示着一种宁静与清新。接着,“泉来第一峰”则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山峰之巅的清泉,暗示了水源的纯净与源头的高远。
“涧中分夜月,铛里沸风松”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泉水在山涧中流淌时,月光洒落其上,仿佛是夜空的一部分;而“铛里沸风松”则以拟人化的手法,形容泉水在煮沸时,仿佛风吹过松林,发出阵阵声响,生动地展现了泉水煮沸时的动态美。
“淡发茶香远,寒消酒力浓”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茶香的淡淡扩散,不仅体现了泉水的甘甜与纯净,也寓意着心灵的净化与宁静;“寒消酒力浓”则可能暗喻了人在自然面前的微小与谦卑,以及心灵的温暖与释放。
最后,“寻源知不近,明日更扶筇”表达了诗人对探寻源头的渴望,但又意识到这并非易事,于是决定明日再行。这里的“筇”指的是竹杖,常用于登山或徒步,象征着诗人对自然探索的决心与毅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白云泉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受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
但望青山去,何山不是缘。
寺幽堪讲律,月冷称当禅。
水落无风夜,猿吟欲雨天。
寻师若有路,终作缓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