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沙日日望霓旌,谁道终军浪请缨。
已见六龙驱虏骑,肯容孤犬吠尧声。
鹤归城上猿啼急,鸭绿江边雁影横。
万里波臣伤白发,最怜枯骨葬长城。
平沙日日望霓旌,谁道终军浪请缨。
已见六龙驱虏骑,肯容孤犬吠尧声。
鹤归城上猿啼急,鸭绿江边雁影横。
万里波臣伤白发,最怜枯骨葬长城。
这首《辽阳即事》描绘了辽阳地区的景象与情感,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首联“平沙日日望霓旌,谁道终军浪请缨”,以辽阔的沙漠为背景,每日期盼着胜利的旗帜(霓旌)到来,反问为何有人轻视终军的请缨之举,暗含对时局的担忧与对英勇将士的敬仰。
颔联“已见六龙驱虏骑,肯容孤犬吠尧声”,运用了“六龙”这一典故,象征国家的力量与威严,对比之下,“孤犬吠尧声”则形象地表达了对小人之言的不屑,强调了国家统一与强盛的重要性。
颈联“鹤归城上猿啼急,鸭绿江边雁影横”,通过自然界的景象变化,营造出一种紧张而悲凉的氛围。鹤归、猿啼、雁影,分别代表了回归、哀鸣与迁徙,暗示了人物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以及对和平稳定的渴望。
尾联“万里波臣伤白发,最怜枯骨葬长城”,将个人的情感融入更广阔的时空之中,表达了对远征士兵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白发象征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枯骨葬长城则寓意着无数生命在战争中消逝,留下的是无尽的哀思与对和平的向往。
整体而言,《辽阳即事》通过对辽阳地区景象的描绘,以及对历史、战争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英勇将士的敬仰、对和平稳定的渴望,以及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是一首充满情感深度和历史厚重感的佳作。
世道日沦忽,涔泪夜中滋。
客问子何伤,伤予士气痿。
不见齐鲁鬨,所争在糟醨。
我吻燥已久,幸歌韩奕诗。
若遭禁酒国,曹瞒尔何为。
一鏖皋兰下,赤壁竟不支。
虽云竟不支,主翁自怜之。
骑虎不敢下,悲鸣亦可嗤。
朝廷尽君子,拄撑赖公师。
似此好局面,诸生愿扶持。
尹京用老蔡,恐翻元祐规。
斯言是耶非,识者当能知。
哑钟悬清庙,瘖虎伏路垂。
此而为君子,小人当谓谁。
币轻物痛跃,赤子命一丝。
尚曰此元祐,天乎欲谁欺。
醪粲恩诚深,报复机诚危。
独哀三百年,豢此终何裨。
咸幡不复举,志士徒伤悲。
自我识松涧,于今二十年。
譬彼鸿与虬,薄霄而栖川。
忆昔初见时,予客刘养源。
邂逅一相遇,松涧称其贤。
蹇予久骚屑,养源亦萧然。
携家辇毂下,炊玉斗万钱。
贷粟监河侯,盖为生事牵。
访予苕之滨,欲学东方先。
率然集吴地,求汲松涧泉。
予谓子往矣,辙鳞今复鲜。
杜陵送李君,南入黔中天。
应为汧公醉,剩操云峤篇。
岩扃不锁,算空洞深窈,是谁初凿。
帝遣六丁持月斧,乱把云根镵斫。
骇目奇观,恍如崩浪,汹涌从天落。
谪仙何处,翠珉佳句如昨。
惆怅白首重游,多情还似,与青山有约。
且对清尊酬胜赏,休想舞衣歌乐。
景物依然,头颅如许,何事嗟漂泊。
翩翩归兴,故山无限林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