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火残民贱摘蔬,海翻云涌乃鱼鱼。
万人遮道看花日,百郡迎年祀灶书。
虽未太平犹足乐,敢违同欲况其馀。
月明天下张灯节,今夜城南走钿车。
兵火残民贱摘蔬,海翻云涌乃鱼鱼。
万人遮道看花日,百郡迎年祀灶书。
虽未太平犹足乐,敢违同欲况其馀。
月明天下张灯节,今夜城南走钿车。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之后人们在元宵节的场景。首句"兵火残民贱摘蔬"展现了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艰辛,连采摘蔬菜都显得卑微。然而,即使在这种艰难时刻,人们依然保持着对节日的热爱和期待,"万人遮道看花日"形象地刻画出万人空巷、争相观看花灯的热闹景象。
"百郡迎年祀灶书"进一步强调了节日的庆祝氛围,各地都在准备祭祀灶神,祈求新的一年平安。诗人感慨"虽未太平犹足乐",虽然社会尚未完全太平,但人们仍能从简单的快乐中找到慰藉。他强调,面对共同的愿望和需求,人们更不应违背,"敢违同欲况其馀"表达了对团结与和谐的珍视。
最后一句"月明天下张灯节,今夜城南走钿车"以明亮的月光和满城的灯火,以及华丽的钿车,描绘出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展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希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反映了战乱时期人们坚韧的生活态度和对和平团圆的渴望。
忆来时点屟向回廊,低声怕郎知。
喜笼灯渐近,金铃小犬,吠傍琼帷。
恼煞兰姨憨笑,玉手卷帘迟。
行过阴丛里,花影参差。
已是秋千力困,又累卿纤步,百尺楼梯。
说弓鞋未绣,明日踏青期。
被阑角尖风欺负,忍春寒只著茜罗衣。
却赢得茜纱裙幅,微渍香泥。
忆来时提着缕金鞋,刬袜下香阶。
似流云吐出,一轮华月,光照楼台。
浑把春风带到,沿路牡丹开。
香自伊怀里,暗扑侬怀。
底事佩声又远,早知人性急,故要迟回。
甚工夫未破,犹待小鬟催。
肯相怜停辛伫苦,为惊鸿费尽魏王才。
还只怕空言少据,定所难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