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似寒灰不复然,寻常谈论即弥天。
门临颍水多年住,法自曹溪几世传。
儒士谁同翻贝叶,都人长见施金钱。
翰林诗版分明在,曾与吾家有旧缘。
心似寒灰不复然,寻常谈论即弥天。
门临颍水多年住,法自曹溪几世传。
儒士谁同翻贝叶,都人长见施金钱。
翰林诗版分明在,曾与吾家有旧缘。
这首词作于北宋时期,其作者杨亿是当时颇有名气的诗人。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道教文化的尊崇与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
"心似寒灰不复然,寻常谈论即弥天。"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已经冷淡世间纷争,不再沉迷于尘世之事,而是更倾向于探讨高远的道法,追求超脱凡尘的精神境界。
"门临颍水多年住,法自曹溪几世传。" 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长期居住在颍水之滨,这里不仅是他的生活之地,更是他修习道法的地方。曹溪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道教传承地点,表明诗人的道法修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儒士谁同翻贝叶,都人长见施金钱。" 这两句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儒家学者与普通百姓对于道教的不同态度。儒生不屑一顾地翻阅道家的经典(比喻为贝叶),而市井之人却长久地看待并支持施舍金钱的事迹,可能是指对道观的捐赠。
"翰林诗版分明在,曾与吾家有旧缘。" 这两句则提到了诗人的个人经历,他的诗作被收录在翰林院的诗集中,这里所说的“旧缘”可能暗示着作者与显道人壁之间的某种特殊关系或情感联结。
整首词通过对比世间纷争与道法修为,儒家学者与市井百姓,以及个人经历与精神追求,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净化的深切向往。
阮公识最密,至慎似埋照。
登高怀永叹,旷观托长啸。
陶令解形神,饮酒复歌妙。
北窗傲羲皇,南山展游眺。
共抱千古心,还韬至人曜。
余怀愧虚白,彼美孰同调。
庭树含幽姿,奇芬艳初发。
秋风吹袅袅,生意还销歇。
绝代有蛾眉,皎洁似团月。
高义怅不谐,良辰恐沈没。
偃蹇华年衰,此情竟谁达。
灌夫壮烈士,少小负奇志。
挥剑敌胡兵,咄嗟复仇计。
使酒非所病,骂座独豪气。
生平薄田鼢,岂识有权贵。
不学鄙夫等,反覆趋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