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上中天,迥照关城前。
晕缺随来减,光满应珠圆。
带树还添桂,衔峰乍似弦。
复教征戍客,长怨久连翩。
秋月上中天,迥照关城前。
晕缺随来减,光满应珠圆。
带树还添桂,衔峰乍似弦。
复教征戍客,长怨久连翩。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月色在关山之上的景象,充满了深沉的意境与情感。
首句“秋月上中天”,以“秋”字点明季节,以“上中天”描绘月升至天空中央的壮丽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清冷而高远的基调。
“迥照关城前”,“迥照”二字生动地表现了月光从远处照射过来的辽阔感,“关城前”则暗示了地点,营造出边塞特有的氛围。
接下来的“晕缺随来减,光满应珠圆”,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月相的变化描绘得既细腻又富有诗意。月相由盈转亏,仿佛是月亮自身在变化,而“光满应珠圆”则直接描绘了满月的圆润与明亮,形象生动。
“带树还添桂,衔峰乍似弦”,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月光下的自然景象。月光照耀在树木上,仿佛给树木披上了银装,同时月光也映照在山峰上,形成了一道道如弦般的光影,既展现了月光的柔和,也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
最后,“复教征戍客,长怨久连翩”,诗人通过征戍客的视角,表达了对战争与离别的哀愁。月光虽美,却无法抚平征戍客心中的忧伤与思念,这种情感的深度与广度,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综上所述,这首《关山月二首(其一)》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描绘了秋夜月色在边塞的独特景象,同时也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与离别的感慨,是一首充满深沉情感与自然美的佳作。
植物之中竹难写,故今虽画无似者。
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野塘水边埼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
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
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今旦一尊酒,欢畅何怡怡。
此乐从中来,他人安得知。
兄弟唯二人,远别恒苦悲。
今春自巴峡,万里平安归。
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昨日嫁娶毕,良人皆可依。
忧念两消释,如刀断羁縻。
身轻心无系,忽欲凌空飞。
人生苟有累,食肉常如饥。
我心既无苦,饮水亦可肥。
行简劝尔酒,停杯听我辞。
不叹乡国远,不嫌官禄微。
但愿我与尔,终老不相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