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花飞似白头,为萍亦复逐风流。
银装筝子红牙拍,谁按杨枝不起愁。
一片花飞似白头,为萍亦复逐风流。
银装筝子红牙拍,谁按杨枝不起愁。
此诗《柳(其三)》由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描绘了柳絮随风飘舞的情景,寓含着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哲思。
首句“一片花飞似白头”,以“花飞”比喻柳絮,将柳絮比作白发,形象地描绘出柳絮轻盈飘落的姿态,同时暗喻生命的短暂与岁月的流逝。柳絮如同白头老人般,虽已老去,却依然轻盈地在空中飞舞,展现出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洒脱与自由。
次句“为萍亦复逐风流”,进一步描述柳絮随风飘荡的情景,如同浮萍一般,不问方向,随波逐流。这里不仅描绘了柳絮的动态美,也隐含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控,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转、世事变迁的感慨。
后两句“银装筝子红牙拍,谁按杨枝不起愁”,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柳絮比作“筝子”,而“红牙拍”则象征着演奏者的手指,暗示柳絮在空中飘舞时的节奏感。同时,“杨枝”在这里可能象征着某种哀愁或忧伤,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面对生命无常和世事变迁时内心的愁绪。然而,“不起愁”三字,又透露出诗人试图超越这种愁绪,寻求心灵的解脱与宁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柳絮飘舞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人类情感的深刻思考,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生命短暂与世事无常的感慨,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
大夫既授玦,捐之湘江中。
彼波到此潭,寂寂睡蛟龙。
长安池馆郁峥嵘,此地偏多客子情。
秋晚寒藤侵石瘦,夜深熟果落池惊。
后生解识南山趣,先德元高戎夏声。
感时暂来添白发,南山曾见汉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