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盈丝竹,眼摇珠翠。迷乐事。宫闱内。争知。
渐国势凌夷。奸臣献佞,转恣奢淫,天谴岁屡饥。
从此万姓离心解体。越遣使。
阴窥虚实,蚤夜营边备。
兵未动,子胥存,虽堪伐、尚畏忠义。
斯人既戮,又且严兵卷土,赴黄池观衅,种蠡方云可矣。
耳盈丝竹,眼摇珠翠。迷乐事。宫闱内。争知。
渐国势凌夷。奸臣献佞,转恣奢淫,天谴岁屡饥。
从此万姓离心解体。越遣使。
阴窥虚实,蚤夜营边备。
兵未动,子胥存,虽堪伐、尚畏忠义。
斯人既戮,又且严兵卷土,赴黄池观衅,种蠡方云可矣。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宫廷内的奢华景象与外患危机并存的画面。前两句“耳盈丝竹,眼摇珠翠”,生动地展现了宫廷中音乐声声、华丽服饰晃动的热闹场景,反映出当时的享乐氛围。然而,“迷乐事”四字暗示了这种沉迷于享乐的背后,隐藏着国势的衰微。
接下来,“渐国势凌夷”直接揭示了国家的颓势,奸臣当道,君主沉溺于奢侈淫逸之中,导致天灾频发,百姓生活困苦。“万姓离心解体”则表达了民众对统治者的失望和离散。此时,敌国派遣使者窥探虚实,边境备战气氛紧张。
诗人以伍子胥的典故警示,即使有讨伐的条件,也因顾虑忠义而犹豫不决。伍子胥被杀后,形势更加严峻,统治者不顾一切地集结军队,欲赴黄池(春秋时期诸侯会盟之地)寻衅滋事,显示出权臣的短视和贪婪。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宫廷的繁华与民间的疾苦,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引用,揭示了北宋末期社会矛盾的尖锐和危机四伏的时局,具有深刻的讽刺和警世意味。
浊世糟醨那可啜,也因回面向吾徒。
伤心只博群儿笑,诞谩饥寒岂丈夫。
后沟林木尽,达坂高层层。
天山此南干,到眼皆崚嶒。
御者急脂秣,惴惴相扳登。
及巅略喘息,下坂尤难胜。
六里更一坂,呼吸天帝甍。
半山偶俯视,下界犹瞢腾。
马行之字曲,直道世所憎。
坂尽出窄峡,骖靷宜不增。
触轮石丑恶,疑有鬼物凭。
修路断碑仆,昏衢閟禅镫。
欹危极烦恼,谁参牛车乘。
官军昔破贼,桑野仍蜎蒸。
奋威夺此隘,氛祲方扫澄。
至今山气静,时来云水僧。
迢迢葛逊驿,涧道迷春冰。
叱驭吾非拟,几时归杖藤。
澄碧古潭渺,落木号西崖。
龙子三寸余,头角藏风雷。
海水缩归钵,养此千岁孩。
铁销南极垂,石扇中天开。
琼楼十日出,花发金银台。
玉女千余人,飘飖凌九垓。
云璈辍灵响,贻我镂霞杯。
蹑烟笑相语,汉武非仙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