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口如澜翻,初无一正定。
画作正定看,于何是佛性。
佛口如澜翻,初无一正定。
画作正定看,于何是佛性。
这首诗以佛教比喻开篇,形象地描绘了佛家教义中的概念。"佛口如澜翻"暗示佛法丰富多变,犹如江河滔滔,难以捉摸其固定形态。"初无一正定"进一步强调佛理并非僵化不变,而是灵活而深奥,没有绝对的定论或标准。
接下来,诗人将这种观念引向艺术创作,提出"画作正定看,于何是佛性",意思是如果试图通过画面捕捉佛性的本质,就如同试图在变动不居的佛法中找到永恒不变的真理,这本身就是一种困难和挑战。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艺术表现真理的深刻思考,也寓含了对生活和佛法理解的哲理。
苏辙在《题李公麟山庄图.华岩堂》中,通过这样的诗句,不仅赞美了李公麟的画作,也借题发挥,探讨了艺术与哲学的交融,以及对世间事物无常之性的体悟。整首诗语言简洁,寓意深远,体现了宋代文人墨客的诗画合一的审美追求。
夭夭南国子,声伎妙入神。
审音类子野,歌舞倾都闉。
城邑不足留,引领奉韶钧。
浮云翳广路,且与闾里亲。
倡家日还往,哇淫累其真。
简兮前上处,谓言不足珍。
乐府久隔绝,繫籍犹相因。
啸歌且自乐,亦以共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