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行役转凄凄,家累牵人咫尺迷。
少学陶公愁稚子,长贫孺仲愧贤妻。
暮年行役转凄凄,家累牵人咫尺迷。
少学陶公愁稚子,长贫孺仲愧贤妻。
这首诗《行役》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暮年在外奔波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家庭责任的深感愧疚。
首句“暮年行役转凄凄”,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的年龄与处境,暮年之时仍需在外奔波,这种境遇自然引发出内心的凄凉与哀伤。接着,“家累牵人咫尺迷”一句,将情感进一步深化,家人的牵挂与自己的迷茫交织在一起,即使近在咫尺,却仿佛远隔天涯,难以触及,表达了诗人对家庭的深深思念与无力感。
“少学陶公愁稚子”一句,以陶渊明为典故,暗含着诗人对自己未能像陶公那样在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遗憾。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曾表达过对幼子的爱怜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而诗人此时却因行役在外,无法陪伴年幼的孩子成长,内心充满了愁苦与自责。
“长贫孺仲愧贤妻”则将情感转向对妻子的歉意与感激。孺仲是汉代名臣窦宪的妻子,以其贤淑著称。诗人在此处将自己比作长期贫困的丈夫,对妻子的默默付出和牺牲表示愧疚,同时也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深敬佩与感激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自省,深刻地揭示了诗人作为暮年行役者的复杂心情,既有对家庭责任的深切忧虑,也有对自身境遇的无奈感慨,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