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裳行阙复为烽,痛哭敷天左袒空;
结约更无燕太子,匡扶那得窦周公!
祚移云梦谁收烬!势屈微卢亦伏戎。
岂是十旬还帝醉,故教三日借神丛?
越裳行阙复为烽,痛哭敷天左袒空;
结约更无燕太子,匡扶那得窦周公!
祚移云梦谁收烬!势屈微卢亦伏戎。
岂是十旬还帝醉,故教三日借神丛?
这首诗是明朝抗清英雄张煌言的《悲愤二首(其一)》。诗人以越裳之地比喻明朝的覆灭,"行阙复为烽"象征国家沦陷,"痛哭敷天左袒空"表达了对国家败亡的深切哀痛和无力回天的悲愤。"结约更无燕太子"暗指明朝没有像燕太子丹那样的忠臣来挽救危局,"匡扶那得窦周公"则感慨没有像窦融、周勃那样的能臣来辅佐朝廷。
"祚移云梦谁收烬"进一步强调了王朝的衰败和无法挽回,"势屈微卢亦伏戎"则写出了即使个人力量微小,也在抵抗清朝入侵。最后两句"岂是十旬还帝醉,故教三日借神丛",诗人质疑是否真如传言那样,皇帝沉迷于享乐,三天不问政事,导致了国破家亡。整首诗情感激昂,充满了对明朝末世的沉痛反思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
边城春色晚,四月柳含芽。
不入居庸道,安知有落花。
涧水清浅流,高低绕人家。
忽闻孤鸾别鹤之清调,琅然出幽谷之谽谺。
水石自成音,穆如风中琴。
听无用于钟期,巧无施于伯牙。
洗我客愁尽,因之发长嗟。
大都商旅来如市,雄边羽檄纷如麻。
高风撼地白日黯,梦魂不定听胡笳。
皆言此地即堪愁,不到边庭鬓欲华。
孰有幽泉不改音,乔木四时山自嘉。
乃知桃花源,何必武陵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