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拟百年,妻即在前死。
男女五六个,小弱未中使。
衣破无人缝,小者肚露地。
更娶阿娘来,不肯缝补你。
入户徒衣食,不肯知家事。
合斗遣啾唧,阿娘嗔儿子。
家内既不和,灵神不欢喜。
后母即后翁,故故来相值。
□□□□□,故来寻常事。
欲得家里知,孤养小儿子。
夫妻拟百年,妻即在前死。
男女五六个,小弱未中使。
衣破无人缝,小者肚露地。
更娶阿娘来,不肯缝补你。
入户徒衣食,不肯知家事。
合斗遣啾唧,阿娘嗔儿子。
家内既不和,灵神不欢喜。
后母即后翁,故故来相值。
□□□□□,故来寻常事。
欲得家里知,孤养小儿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庭内部矛盾与冲突的情景,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和谐关系。诗人以“回波乐”为题,采用民间俚语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诗中首先提到的是一个丈夫面对妻子早逝的现实,以及他与继母之间因家庭事务处理不当而产生的矛盾。接着,诗人通过描述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尤其是对衣物破损无人缝补的细节描写,凸显了家庭内部的疏离与冷漠。进一步,诗人揭示了家庭成员间沟通不畅的问题,通过“合斗遣啾唧”的形象比喻,展现了家庭成员间的争吵与不满。
最后,诗人通过“欲得家里知,孤养小儿子”的表述,表达了对家庭和谐与理解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在家庭冲突中,小儿子可能成为被忽视的对象。整首诗以朴实的语言,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家庭关系中的某些问题,如家庭成员间的误解、疏远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人文关怀。
士贵贫时交,菽水清而真。
我尔两相从,良是茅茨邻。
太息屡书空,气横戈戟新。
跰跚定笑我,曳踵随车轮。
壮志早摧折,羁缧易伤神。
放怀笔砚间,聊欲出怪珍。
老木卧千岁,不才得终身。
持此寿君子,勿愁脱粟贫。
相将老潩水,烟雨共垂纶。
溪山岂远人,吏缚苦难到。
岂惟畏简书,谁与同嗜好。
我作汝颍行,蹉跎春事老。
况逢怀抱恶,千里风霜冒。
故人知我归,尺书远见劳。
似寻西溪约,故遣一介报。
何时脱缰锁,著我林泉帽。
愿言绝臧否,安用分瞭眊。
世故定可憎,覆车宁复蹈。
且共醉山翁,同看接䍦倒。
万里端尘鞅,栖息宁重论。
相逢一笑乐,妙语如春温。
谓我鬓颜好,包巾已霜根。
问我田舍何,抱瓮犹欠园。
跳丸转光景,岁月逝水奔。
岂无究竟法,汗漫要穷源。
柴桑公阙里,此意今故存。
谁云王谢家,流风但清言。
并游芸閤英,词辨江涛翻。
久不一见之,清思濯襟烦。
青冥双凤举,愧欲欺山樊。
勉哉适其时,云尽天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