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外山高水不穷,庵中道德与时隆。
岂图宝所千峰静,得奉清言一笑同。
幽筑禅扉俱不远,水光萝月冷相通。
它年更约稽山老,共棹西溪十里风。
庵外山高水不穷,庵中道德与时隆。
岂图宝所千峰静,得奉清言一笑同。
幽筑禅扉俱不远,水光萝月冷相通。
它年更约稽山老,共棹西溪十里风。
这首宋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山林庵院景象。首句"庵外山高水不穷"展现了庵院周围的自然环境,山势高峻,水流连绵,富有生机。次句"庵中道德与时隆"则点明庵内注重道德修养,随着时代变迁而愈发兴盛。
第三句"岂图宝所千峰静"表达了诗人对庵院选址的惊叹,这里隐藏在群峰之中,显得格外静谧。第四句"得奉清言一笑同"则流露出诗人与友人共享清谈的乐趣,笑声回荡在静谧的山间。
第五、六句"幽筑禅扉俱不远,水光萝月冷相通"进一步描绘了庵院的环境特点,禅房临近水边,月色萝光照亮,透出一股清凉与宁静。结尾两句"它年更约稽山老,共棹西溪十里风"则是对未来相聚的期待,诗人希望与朋友再次相约,一同泛舟西溪,享受清风拂面的惬意。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通过描绘庵院的环境和诗人与友人的交往,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道德修养的隐逸情怀,以及友情的深厚。
是处声歌席,一一凝尘埃。
羞掩合欢帐,独烛夜明苔。
徙倚立中庭,候虫一何哀。
满天秋色里,雁过黄金台。
所愿随清风,明月入君怀。
中心有劳结,期以向时开。
颓想就珍簟,远出绕兰阶。
美人来几时,知人起夜来。
舜中山中来,手持中山记。
我吟山中诗,石砺攻玉粹。
先正司马公,常念一中字。
当时伊川程,初不以为是。
人生所谓命,受之于天地。
未有字义前,此念何所寄。
日用而不知,礼乐本孝弟。
圣贤岂异人,众以华嵩企。
舜中学既优,具见诸行事。
立剖是与非,敢问何所自。
于焉道无陂,政尔心得位。
知能执两端,功在进一篑。
堂堂大丈夫,万物皆我备。
乃今为中山,转欲生疏义。
寂然不动时,更不容拟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