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北方来,少年美容颜。
绣衣白玉带,骏马黄金鞍。
捧鞭揖豪右,意气轻丘山。
自云金张冑,祖父皆朱幡。
不用识文字,二十为高官。
市人共咨嗟,夹道纷骈观。
如何穷巷士,埋首书卷间。
年年去射策,临老犹儒冠。
客从北方来,少年美容颜。
绣衣白玉带,骏马黄金鞍。
捧鞭揖豪右,意气轻丘山。
自云金张冑,祖父皆朱幡。
不用识文字,二十为高官。
市人共咨嗟,夹道纷骈观。
如何穷巷士,埋首书卷间。
年年去射策,临老犹儒冠。
这首元代诗人陈高的《感兴七首(其五)》描绘了社会中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命运差异,通过对比展现了社会阶层的鲜明界限与个人际遇的复杂性。
诗的前四句“客从北方来,少年美容颜。绣衣白玉带,骏马黄金鞍。”描绘了一个来自北方、年轻英俊的贵族青年形象。他身着华丽的绣衣,腰系白玉带,骑乘着装饰着黄金鞍的骏马,展现出一种豪迈不羁的风度。这四句通过服饰和坐骑的描写,凸显了这位青年的尊贵身份和非凡气质。
接下来的两句“捧鞭揖豪右,意气轻丘山。”进一步刻画了这位青年的行事风格。他手持马鞭,向权贵行礼,表现出对权势的尊重,但同时又以一种轻松的态度对待山岳般的困难,暗示了他的自信与豁达。
“自云金张冑,祖父皆朱幡。”这两句揭示了这位青年的家族背景。他声称自己是金张氏家族的后裔,祖辈都是显赫的官员,这不仅强调了他的出身高贵,也预示了他可能拥有的政治资源和社会地位。
“不用识文字,二十为高官。”这一句则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一种现象——凭借家族背景和关系,无需具备专业知识或能力,就能获得高位。这反映了元代社会中贵族特权和世袭制度的盛行。
“市人共咨嗟,夹道纷骈观。”描述了这位青年在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他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惊叹和围观,反映出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
最后,“如何穷巷士,埋首书卷间。年年去射策,临老犹儒冠。”将话题转向了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他们生活在狭窄的巷子里,埋头于书籍之中,年复一年地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与那位来自北方的贵族青年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差距和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性。
整首诗通过对比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境遇,深刻揭示了元代社会的阶级分化、权力与知识的不平等以及个人命运的复杂性。它不仅是一幅社会风俗画,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
至道本无为,达人识其原。
静居玩群化,通复皆自然。
物理谐妙契,缅邈适大观。
怀中老聃书,置之已忘言。
冲澹颐性灵,寂寞卧云山。
松柏荫庭外,众卉罗松边。
聊以验气序,随时乐吾天。
余始识其人,翩翩复高骞。
何当往从之,俱游象帝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