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无所不感,诚无所不动。
诚义既如此,外物斯何用。
以外表诸中,以物将其义。
所谓君子诚,诚亦不虚致。
人有忘恩者,嗟叹而泣涕。
我心非土木,亦有眼中泪。
义无所不感,诚无所不动。
诚义既如此,外物斯何用。
以外表诸中,以物将其义。
所谓君子诚,诚亦不虚致。
人有忘恩者,嗟叹而泣涕。
我心非土木,亦有眼中泪。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徐积所作,名为《谢周裕之(其二)》。诗中探讨了“义”与“诚”的深刻哲理,以及它们在个体情感和道德行为中的重要性。
首先,诗开篇即提出“义无所不感,诚无所不动”,强调了“义”与“诚”的普遍性和影响力,认为它们能够触及事物的每一个角落,触动人心的每一个层面。接着,“诚义既如此,外物斯何用?”一句,进一步阐述了在“诚义”的光辉下,外部世界的价值似乎变得微不足道,突显了内在精神力量的重要性。
随后,“以外表诸中,以物将其义”则揭示了通过外在表现来传达内在意义的关联,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最后,“所谓君子诚,诚亦不虚致”表明了君子之诚并非空洞的说辞,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挚表达。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人性的反思,指出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人们仍会面临“忘恩”的问题。“人有忘恩者,嗟叹而泣涕。”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惋惜和同情。诗人以“我心非土木,亦有眼中泪”结束,强调了人的情感共鸣,即便面对忘恩的行为,内心依然会产生共鸣和情感的波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义”与“诚”的探讨,以及对人性中美好与缺陷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道德伦理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尝闻升三清,真有上中下。
官居乘佩服,一一自相亚。
霄裙或霞粲,侍女忽玉姹。
坐进金碧腴,去驰飙歘驾。
今来上真观,恍若心灵讶。
祗恐暂神游,又疑新羽化。
风馀撼朱草,云破生瑶榭。
望极觉波平,行虚信烟藉。
闲开飞龟帙,静倚宿凤架。
俗状既能遗,尘冠聊以卸。
人间方大火,此境无朱夏。
松盖荫日车,泉绅垂天罅。
穷幽不知倦,复息芝园舍。
锵佩引凉姿,焚香礼遥夜。
无情走声利,有志依闲暇。
何处好迎僧,希将石楼借。
可怜烟刺是青螺,如到双林误礼多。
更忆早秋登北固,海门苍翠出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