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老禅翁,白净如水月。
我初获亲近,解此痴脑结。
十年归故里,父老半存灭。
逢师百如旧,才若旦夜别。
故知静能久,岂有火中铁。
致身烦热外,与世作冰雪。
穷秋长安巷,客子送书札。
龙蛙不同趣,掬海救其渴。
平生笑谋食,中路愿颇夺。犹如伏辕鹿,野性终跳?。
触涂惟欲睡,过眼时一哕。
摩尼本无瑕,尘垢终冀豁。
南山老禅翁,白净如水月。
我初获亲近,解此痴脑结。
十年归故里,父老半存灭。
逢师百如旧,才若旦夜别。
故知静能久,岂有火中铁。
致身烦热外,与世作冰雪。
穷秋长安巷,客子送书札。
龙蛙不同趣,掬海救其渴。
平生笑谋食,中路愿颇夺。犹如伏辕鹿,野性终跳?。
触涂惟欲睡,过眼时一哕。
摩尼本无瑕,尘垢终冀豁。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一位禅师的交往情谊,以及对禅学智慧的赞美。开篇“南山老禅翁,白净如水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禅者的清净与高洁。紧接着“我初获亲近,解此痴脑结”表达了诗人通过接触禅学而获得心灵上的解脱和启示。
“十年归故里,父老半存灭。”这一句透露出诗人的生活轨迹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但同时也表现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然而,“逢师百如旧,才若旦夜别”则表明了即便是久别重逢,禅师的智慧与才能依然如故,没有丝毫改变。
“故知静能久,岂有火中铁。”这两句诗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就像熔炼金属时的火焰一样纯净而恒久。接着,“致身烦热外,与世作冰雪”则是对比鲜明,诗人将自己置于尘世的喧嚣与烦躁之中,而禅师却如同清凉的冰雪,超脱世俗。
“穷秋长安巷,客子送书札。”这一句描绘了一个秋末的长安街头,诗人作为客居之身,收到了禅师赠送的书信。紧接着,“龙蛙不同趣,掬海救其渴”则是比喻诗人对待知识和智慧的态度,如同龙与蛙虽不同类,但都能从大海中汲取水分以解渴。
“平生笑谋食,中路愿颇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中追求物质满足的看破和放下。最后,“犹如伏辕鹿,野性终跳?”则是比喻,即便身处囿网之中,但心灵依旧保持着自由自在的本性。
“触涂惟欲睡,过眼时一哕。”这一句流露出诗人对尘世纷扰的厌倦,渴望内心的宁静和安眠。结尾的“摩尼本无瑕,尘垢终冀豁”则是表达了对禅学智慧纯净无瑕的赞叹,以及希望自己的心灵也能最终达到这种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禅学的理解与向往,以及对内在智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