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灰百念卧灵山,世路无心绝往还。
僧相祇宜林下看,不堪行到画堂前。
早灰百念卧灵山,世路无心绝往还。
僧相祇宜林下看,不堪行到画堂前。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隐居于灵山之上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早灰百念卧灵山”,以“早灰”暗示清晨初醒,百念俱灰,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接着,“世路无心绝往还”一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尘世的超脱态度,不再关心世俗的纷扰,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后两句“僧相祇宜林下看,不堪行到画堂前”,则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僧侣生活的简朴与自然之美。在林下的僧侣生活是适宜的、自在的,而华丽的殿堂却让诗人感到不适应,甚至难以忍受。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物质享受的淡漠,也体现了他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偏爱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内心世界深刻的探索,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珍惜,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双阙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
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办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
凤实落嶙峋,蟠根出俗尘。
子多将尽夏,花晚不争春。
上苑空枝后,荒岩满树新。
鸟含红映嘴,猿饱渍流唇。
溪寺初供佛,山斋已待宾。
升筵参李柰,入市附樵薪。
叶衬青舒槲,龙擎绿透筠。
泻盘能宛转,就酒益甘辛。
致养侔怀橘,投诚等献芹。
齿酸虽欲动,喉渴尚宜频。
溉水应无主,驱禽免废人。
栽培伤物性,髡接失天真。
自笑羹梅忝,谁知社栗神。
用堪登俎豆,生合委荆榛。
差小同谦退,饶先似屈伸。
叔孙如荐庙,朴野味弥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