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旌幢远访真,洞中和气一番新。
争迎谢守同游客,尽是方平旧会人。
山峭亭台多占月,地灵风物只知春。
清欢何必笙簧助,自有红泉碧涧邻。
拂晓旌幢远访真,洞中和气一番新。
争迎谢守同游客,尽是方平旧会人。
山峭亭台多占月,地灵风物只知春。
清欢何必笙簧助,自有红泉碧涧邻。
这首宋代饶师道的《游麻姑山》描绘了一幅清晨游历道教圣地麻姑山的景象。首句“拂晓旌幢远访真”写出了诗人黎明时分,带着旗帜仪仗前往探寻仙真之地的虔诚与期待。次句“洞中和气一番新”则强调了山洞中的清新气息,仿佛带来了一种新生与宁静。
“争迎谢守同游客”描绘了当地民众的热情欢迎,不仅对诗人,也包括其他来访的游客,暗示麻姑山的名声和吸引力。而“尽是方平旧会人”则借用了道教典故,将自己和他人比作方平(即汉代仙人王方平),增添了神秘和超凡的色彩。
“山峭亭台多占月”描绘了山势峻峭,亭台楼阁倒映在月光下的美景,展现出山的雄奇与静谧。接下来,“地灵风物只知春”进一步赞美了麻姑山的自然环境,四季如春,景色宜人。
最后两句“清欢何必笙簧助,自有红泉碧涧邻”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清幽之境的满足,认为无需世俗音乐的伴奏,山水间的自然之声和红泉碧涧的陪伴就足以带来内心的愉悦。整首诗以游历麻姑山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我观泉兮,下不在渊,上不在天,中不在五老之峰兮大月之山。
然则泉安在兮,盖在乎吾心之玄。
玄为天之一兮,其生泉也,在于雷欲动而未动之先。
为天之命兮所以开乾。
人知其出于山下兮,不知其以吾心为源。
夫以吾心为源,则无往而不在者斯泉。
安必其下在渊而上在天,中在五老之峰兮大月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