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隐长松带石屏,小亭仍揭岁寒名。
古碑字灭苔争绣,曲径人稀草乱生。
松老不随霜雪变,景多真比画图清。
凭阑小立斜阳里,春鸟初闻第一声。
隐隐长松带石屏,小亭仍揭岁寒名。
古碑字灭苔争绣,曲径人稀草乱生。
松老不随霜雪变,景多真比画图清。
凭阑小立斜阳里,春鸟初闻第一声。
这首明代程敏政的《登歙学岁寒亭和旧韵录寄岩镇汪君士和》描绘了一幅幽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首句“隐隐长松带石屏”,以松树与石屏的映衬,展现出岁寒亭的静谧与自然之美。"小亭仍揭岁寒名",点出亭子的名字,暗示其坚韧不屈的精神寓意。
接下来,“古碑字灭苔争绣”描绘了古碑上的文字已被青苔覆盖,仿佛岁月的痕迹在争艳斗丽,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曲径人稀草乱生”则写出人迹罕至的环境,愈发显得亭子的孤寂与宁静。
“松老不随霜雪变,景多真比画图清”是诗人的感慨,赞美松树历经风霜依然翠绿,亭园景色如画般清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赏和对时光流转的深思。
最后,“凭阑小立斜阳里,春鸟初闻第一声”以个人的闲适动作收尾,诗人独自倚栏,欣赏夕阳余晖,聆听春鸟的第一声啼鸣,传递出一种淡然超脱的心境。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岁寒亭的景致,寓含了诗人的情感与哲理,展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曳履步远壑,挽衣枝短筇。
霁色过急雨,馀霞漏微红。
照眼一湖净,环湖几山重。
不知何禅灯,明灭苍翠丛。
但闻烟霞间,绕山鸣乱钟。
暮年行乐意,不与足力穷。
明晨倘可迟,尚堪历诸峰。
有幽固当探,无客谁与同。
馀子不足偕,形往影自从。
言旋且当尔,兴在何由终。
薄游不尽兴,归卧当少休。
曲水虽陈迹,斜川有新游。
浩歌独长往,岂亦惭此流。
侨寓三家村,飘如浮水鸥。
屡争渔樵席,共守狐鼠邱。
削迹屏冠服,索居谢朋俦。
樽中有馀滴,子献复父酬。
殷勤问稚子,汝复乐此不。
稚子掉头笑,老夫豁深忧。
但令常复尔,过是吾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