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挽一推才一抔,需沙无术陆行舟。
聚萍不散开仍合,扫叶徒劳去复留。
泼地恨无汤沃雪,漉糟喜有酒盈篘。
明知手足难为烈,谁障东川作顺流。
一挽一推才一抔,需沙无术陆行舟。
聚萍不散开仍合,扫叶徒劳去复留。
泼地恨无汤沃雪,漉糟喜有酒盈篘。
明知手足难为烈,谁障东川作顺流。
这首诗《排沙》是清代诗人刘绎所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与情感寄托。
首联“一挽一推才一抔,需沙无术陆行舟”,以形象的手法描绘了排沙的过程,仿佛在挽起一捧沙子,再用力推出,却难以改变沙子堆积的状态,比喻着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同时,也暗含了对人力有限、无法完全控制自然的感慨。
颔联“聚萍不散开仍合,扫叶徒劳去复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聚在一起的浮萍即使分开也会重新聚合,扫落的树叶即便清除,也会再次留下。这两句诗以自然界的现象,象征着事物的循环往复和难以彻底改变的宿命感。
颈联“泼地恨无汤沃雪,漉糟喜有酒盈篘”,转而表达了一种对生活态度的反思。面对困境或困难时,诗人表达了对无法解决某些问题的无奈(“泼地恨无汤沃雪”),同时也找到了一种积极应对的方式——饮酒自慰(“漉糟喜有酒盈篘”)。这反映了诗人既认识到生活的艰难,又不失乐观与豁达的人生态度。
尾联“明知手足难为烈,谁障东川作顺流”,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思考深度。即使知道自己的努力可能无法改变某些大的趋势或命运(“手足难为烈”),但仍然希望有人能改变现状,让原本逆流的东川变为顺流,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的独到见解,以及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
龙图学士滁之守,爱国恤民古稀有。
政暇放情山水间,名胜追寻远携酒。
城南数里琅琊山,胜迹森罗绝尘垢。
太守开宴宾客喧,半是士民半僚友。
太守之乐,乐生民之康宁。
生民之乐,乐太守之贤明。
太守归而悠扬六七里,非太守之真醉。
归述文而垂光千万古,见太守之醒醒。
太守乐民之乐,民亦乐其乐,上下通而政成。
于时禽鸟亦乐其乐,而且非且鸣。
乐事无涯,无可寄情,姑以醉翁名而更名其亭。
太守谓谁,天挺欧阳公于庐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