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产嘉橘,朱实日光炫。
燕晋誇枣栗,连林极丰羡。枣栗充糇?,足以饥馁咽。
橘酸良不如,亦可笾豆荐。
踰淮或成枳,性移贵反贱。
贤哉钟仪子,土风慎不变。
南州产嘉橘,朱实日光炫。
燕晋誇枣栗,连林极丰羡。枣栗充糇?,足以饥馁咽。
橘酸良不如,亦可笾豆荐。
踰淮或成枳,性移贵反贱。
贤哉钟仪子,土风慎不变。
这首诗《拟古十二首(其三)》由元末明初诗人梁寅所作,通过对南州佳橘与北方枣栗的对比,以及对钟仪子坚守本性的赞颂,展现了诗人对于地域差异、物性变化以及人格操守的独特见解。
首先,诗的前四句“南州产嘉橘,朱实日光炫。燕晋誇枣栗,连林极丰羡。”描绘了南国橘树繁茂,果实鲜红如火,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景象,与北方枣栗林立,果实累累,令人羡慕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这里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隐喻了不同地域的特色与价值。
接着,“枣栗充糇粮,足以饥馁咽。橘酸良不如,亦可笾豆荐。”进一步阐述了枣栗与橘子在食物供给上的不同用途。枣栗因其易于保存和携带,成为人们应对饥饿的粮食来源;而橘子虽然口感酸涩,但在祭祀和宴会中仍有其独特的地位,被用来装饰和供奉。这反映了不同食物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价值。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揭示了一个意外的转折:“踰淮或成枳,性移贵反贱。”指出当环境改变时,原本珍贵的橘子可能会变成无用的枳树,形象地比喻了事物价值的相对性和环境对个体命运的影响。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自然界的物种上,也暗示了人类社会中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性。
最后,“贤哉钟仪子,土风慎不变。”以钟仪子为例,强调了在面对环境变化和个人遭遇时,保持本真、坚守自我价值观的重要性。钟仪子的故事通常与忠贞不渝、坚守民族文化的传统美德相关联,此处借以表达诗人对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赞赏。
综上所述,《拟古十二首(其三)》通过自然景观的对比、食物用途的阐述以及历史人物的引用,探讨了地域差异、物性变化与人格操守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苍龙甲戌岁,修筑周公殿。
文翁至高君,学校已再变。
顺考兴平年,寔纪汉之献。
或云钟会书,入木字隐见。
自献而至会,朔历斗杓转。
会初入蜀时,意不止弱禅。
有如猿猱系,百巧欲伺便。
杀女不作难,机锋剧刀箭。
会书固出繇,家法素所善。
至学艾笔迹,暮夜走邮传。
老昭岂易欺,真伪猝难辨。
欺昭尔尚可,蜀士多秀彦。
当其下笔时,宁不愧颜面。
虽蒙黼藻文,不掩粪土贱。
周公傥有灵,白日下雷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