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莲老人凿山骨,手移昆明傍石屋。
水光浮碧染灵根,并蒂同生一双玉。
湘江啼竹含清秋,翠环绛佩湘神游。
朗陵一夜德星聚,二子共御陈太丘。
种莲人远莲安在,惟有画图寄遗爱。
倾阳冉冉照春妍,只见葵花不见莲。
种莲老人凿山骨,手移昆明傍石屋。
水光浮碧染灵根,并蒂同生一双玉。
湘江啼竹含清秋,翠环绛佩湘神游。
朗陵一夜德星聚,二子共御陈太丘。
种莲人远莲安在,惟有画图寄遗爱。
倾阳冉冉照春妍,只见葵花不见莲。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通过“种莲老人”的故事,展现了并头莲的美丽与寓意。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种莲老人开山凿石,将昆明湖之水引入石屋旁,使得水光与碧绿相映成趣,滋养着并蒂同生的双玉般的并头莲。湘江边的竹林在清秋时节啼鸣,仿佛是湘神的游荡之地,而朗陵夜间的德星汇聚,象征着两位贤士共御陈太丘,彰显了高尚的品德与智慧。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种莲人”的追忆,虽然人已远去,但并头莲如同一幅画图,寄托了种莲人的遗爱。阳光缓缓洒下,映照出春天的美丽,却只能见到葵花,而不见那曾经并肩生长的并头莲。这不仅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也暗含了对并头莲不朽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莲人高尚品格的敬仰。整首诗通过并头莲这一意象,寓意深刻,情感丰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