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籍名犹借,君恩转觉饶。
朱陵南纪尽,丹阙北辰遥。
安置凭荒裔,明良愿圣朝。
桄榔林树外,仆马影萧萧。
谪籍名犹借,君恩转觉饶。
朱陵南纪尽,丹阙北辰遥。
安置凭荒裔,明良愿圣朝。
桄榔林树外,仆马影萧萧。
这首诗描绘了友人章元礼被贬至边远之地罗定的情景,充满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对朝廷明君之愿的寄托。
首句“谪籍名犹借”,点明友人虽遭贬谪,但其名声仍在,暗示了友人的才华与品德并未因贬谪而减损。接着,“君恩转觉饶”一句,表达了虽然友人被贬,但依然感受到皇恩浩荡,流露出对朝廷的感激之情。
“朱陵南纪尽,丹阙北辰遥”两句,运用了地理方位的对比,以南方的朱陵与北方的丹阙,象征着友人从繁华的京城到偏远的边疆的转变,同时也隐含了对友人未来道路的关切与担忧。
“安置凭荒裔,明良愿圣朝”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在边远之地的生活环境的忧虑,以及对友人能在圣明君主的治理下得到妥善安置的期望,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最后,“桄榔林树外,仆马影萧萧”描绘了一幅边远之地的景象,桄榔树下的仆马身影显得格外孤寂,既渲染了环境的荒凉,也暗喻了友人被贬后心境的落寞与孤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关怀,以及对友人未来命运的美好祝愿,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洪水未必能流山,别岛安得居人间。
扶桑夜半光吐焰,铜龙白昼飞尘寰。
初闻其事惊且异,传言岂或流千蛮。
试将图牒为考订,山中记载皆班班。
扶藜喜作山中行,胜处不复愁天悭。
楼台自是人隔绝,峰岫直与天回环。
凭虚搜冥一眺望,日观朱明两山向。
乃知云浮山更浮,二山总在三山上。
从来凡眼不见识,怪怪奇奇千万状。
我疑灵窦皆国宝,不待山人留心匠。
丹崖佛迹直末耳,天巩名山世基仗。
干戈昔为闻马嵬,有坛百尺那能开。
坐中一笑失道士,国势随灭如烟埃。
清庙祀典岁岁举,庆基福地源源来。
愿将此山比南山,歌诗直纪山之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