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锡何年自石头,禅心孤迥禁城幽。
秪园旧接陶彭泽,芋火曾盟李邺侯。
王气只今回紫极,法轮应借柱阎浮。
平乘一涕尘根在,此理吾师见许不。
卓锡何年自石头,禅心孤迥禁城幽。
秪园旧接陶彭泽,芋火曾盟李邺侯。
王气只今回紫极,法轮应借柱阎浮。
平乘一涕尘根在,此理吾师见许不。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邦彦所作的《访亦非禅师》。诗中描绘了对一位名为亦非的禅师的拜访,通过对禅师生活环境和过往经历的描述,展现了禅宗精神的深远与超脱。
首句“卓锡何年自石头”,以“卓锡”这一佛教术语开篇,暗示了禅师的高洁与非凡,同时“石头”二字可能暗指禅师的隐居之地,或是其修行的起点,引人遐想。接着“禅心孤迥禁城幽”,进一步描绘了禅师内心的宁静与孤独,以及其修行环境的清幽,与外界的喧嚣形成对比,凸显了禅修的深邃与静谧。
“秪园旧接陶彭泽,芋火曾盟李邺侯”两句,运用典故,将禅师与古代文人陶渊明(字元亮,号彭泽)和李泌(字长源,号邺侯)相联系,表达了禅师与文人雅士之间的精神共鸣,以及其在文学艺术上的深厚造诣和独特见解。
“王气只今回紫极,法轮应借柱阎浮”则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禅师对于宇宙、佛法的理解与实践,暗示了禅师对世间万物的洞察力和对佛法的深刻领悟,以及其对社会、历史的深远影响。
最后,“平乘一涕尘根在,此理吾师见许不”表达了诗人对禅师智慧的敬仰与追求,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疑问,即是否能真正理解并实践禅师所传授的真理。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深邃与复杂,以及诗人对禅师及其教诲的深切感悟与思考。
日脚归云到坐隅,冻禽唧㗚树扶疏。
望穷野麦绿不断,春入山梅香有馀。
恐是滕公千载室,定无汲冢五车书。
人间可乏贤公子,长铗歌成食有鱼。
今岁渝州热,过似岭南州。
火流石铄如傲,尤更炽于秋。
竟日襟常沾汗,中夕箑无停手,几至欲焦头。
世岂乏凉境,老向此山囚。赖苍灵,怜赤子,起龙湫。
刹那顷耳,天瓢倾下足西畴。
荡涤两间炎酷,苏醒一番枯槁,民瘼庶其瘳。
清入诗脾里,一笑解吾忧。
峿山一何青,浯水一何绿。
上有唐朝碑,苍崖与天矗。
清庙仿遗音,灵武号实录。
其笔走风雷,其文贵金玉。
曾经两贤手,足耀千载目。
后来纪名氏,前镵后且续。
岂无黄绢辞,中寓白圭读。
一辞不敢措,我惧此碑辱。
虽然勿泥古,咏叹岂不足。
岳将降甫申,吾皇车攻复。
将墨东海水,且汗南山竹。
勒功岱嵩顶,岂但清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