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长堤,白头荷杵随者妻。
背胁伛偻筋力微,以手置胸路旁啼。
老夫七十妪与齐,五尺应门生两儿。
夜来春雨深一犁,破晓径去耕南陂。
南邻里正豪且强,白纸大字来呼追。
科头跣足不得稽,要与官长修长堤。
官长亦大贤,能得使者意。
正堤驾轺轩,不复问馀事。
终当升诸朝,自足富妻子。
何惜桑榆年,一为官长死。
筑长堤,白头荷杵随者妻。
背胁伛偻筋力微,以手置胸路旁啼。
老夫七十妪与齐,五尺应门生两儿。
夜来春雨深一犁,破晓径去耕南陂。
南邻里正豪且强,白纸大字来呼追。
科头跣足不得稽,要与官长修长堤。
官长亦大贤,能得使者意。
正堤驾轺轩,不复问馀事。
终当升诸朝,自足富妻子。
何惜桑榆年,一为官长死。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农在春雨之后修建长堤的劳动场景。诗中通过对老人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他们的勤劳与坚韧不拔,以及对于家庭和土地的深厚情感。
"筑长堤,白头荷杵随者妻。" 这两句开篇便设定了一个生动的画面:一对老夫妻在田间共同劳作的情景。"白头"指的是老人的白发,而"荷杵"则是用来除莠的工具,这里形象地描绘出了老人与妻子随着劳作而逐渐变白的头发,反映了他们辛勤的农耕生活。
"背胁伛偻筋力微,以手置胸路旁啼。" 这两句则透露了老人的体力已经大不如前,但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工作。"背胁伛偻"形容身体弯曲,"筋力微"则表明力量的减弱,而"以手置胸路旁啼"则描绘出老人在休息时的动作,显示了他仍旧不愿意放弃劳作。
接着几句"老夫七十妪与齐,五尺应门生两儿。夜来春雨深一犁,破晓径去耕南陂。" 介绍了老人的家庭状况和他们的生活状态。"老夫七十妪与齐"表明老人已七旬之年,而妻子也与他年龄相当;"五尺应门生两儿"则说明他们有两个儿子,且都已经成长到可以帮助家里分担农活的程度。
"夜来春雨深一犁,破晓径去耕南陂。" 这两句展示了老人不畏风雨,坚持劳作的情景。即便是深夜的春雨,也没有阻止他清晨就出去继续工作,反映出对土地的依恋和生活的责任感。
后面几句"南邻里正豪且强,白纸大字来呼追。科头跣足不得稽,要与官长修长堤。官长亦大贤,能得使者意。" 描绘了老人在地方上遭受的压力和困境。他被邻里豪强之人所逼迫,被要求去修建长堤,这反映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阶层所承受的沉重负担。
最后几句"正堤驾轺轩,不复问馀事。终当升诸朝,自足富妻子。何惜桑榆年,一为官长死。" 表达了老人对未来某种程度上的乐观态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善家境,给予妻子和儿女一个更好的生活。然而,最后一句"何惜桑榆年,一为官长死。" 则透露出一种无奈与牺牲,老人似乎已经接受了为了国家的需要而献出生命的宿命。
这首诗通过对农民日常劳作和生活状态的描写,以及他们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展现了作者对于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刻同情。
相逢已叹十年迟,冷淡贫交又语离。
玉笋换班通籍后,黄梅催雨送帆时。
月岩家世犹为县,金濑溪山好赋诗。
唤起酸寒孟东野,倒流三峡洗馀悲。
楼前处处长秋苔,俛仰璿杓又欲回。
残暑已随梁燕去,小春应为海棠来。
客愁天远诗无托,吏案山横睡有媒。
晴日满窗凫鹜散,巴童来按鸭炉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