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寂寂水悠悠,独坐黄昏月上楼。
一鸟不鸣人迹绝,乍闻天籁似迎秋。
清山寂寂水悠悠,独坐黄昏月上楼。
一鸟不鸣人迹绝,乍闻天籁似迎秋。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首句“清山寂寂水悠悠”,以“清”字点出环境的纯净与宁静,“寂寂”和“悠悠”则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渲染了山的静默和水的悠长,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
接着,“独坐黄昏月上楼”一句,将读者带入一个更为具体的场景中。诗人独自一人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此时一轮明月已悄然升起,照亮了四周的景物。这一画面不仅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深思。
“一鸟不鸣人迹绝”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寂静,连鸟儿的叫声都消失了,更显出周围环境的空旷与无人。这种寂静并非死寂,而是蕴含着某种生命力的静待,为下文的转折埋下了伏笔。
最后一句“乍闻天籁似迎秋”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寂静之后,突然间仿佛听到了自然界的天籁之音,这声音似乎在迎接秋天的到来。这里的“天籁”不仅指自然界的声音,也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对季节更替、生命轮回的感悟。这一转折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也深化了主题,使读者在静谧的环境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韵律与自然的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静谧而富有深意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生命哲理的思考,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展现了明代文学中对自然景观细腻描绘的传统美学追求。
乡国徵耆献,黄楼不可谖。
博通侔左海,都雅迈榕园。
曩读公随笔,如聆古格言。
百为归檃栝,四部恣燖温。
缅想承平盛,能容夙好敦。
典章纪南省,掌故载枢垣。
阳朔停行幰,沧浪展别樽。
丛谈皆有物,旁證必穷源。
自世书香业,浑忘节度尊。
短檠宁忍弃,墨帐记留痕。
炳烛惭生晚,传灯识道存。
请看无尽火,洛诵到曾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