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沙射人影,虽病人不知。
巧言搆人罪,至死人不疑。
掇蜂杀爱子,掩鼻戮宠姬。
弘恭陷萧望,赵高谋李斯。
阴德既必报,阴祸岂虚施。
人事虽可罔,天道终难欺。
明则有刑辟,幽则有神祗。
苟免勿私喜,鬼得而诛之。
含沙射人影,虽病人不知。
巧言搆人罪,至死人不疑。
掇蜂杀爱子,掩鼻戮宠姬。
弘恭陷萧望,赵高谋李斯。
阴德既必报,阴祸岂虚施。
人事虽可罔,天道终难欺。
明则有刑辟,幽则有神祗。
苟免勿私喜,鬼得而诛之。
这是一首深刻揭示人性与天道关系的诗作,通过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教训的深刻领悟。
“含沙射人影,虽病人不知”两句,以比喻的手法描写了阴谋诡计可能在不经意间伤害无辜之人,病者往往意识不到灾难的来临,这是对人世险恶的一种揭示。
“巧言搆人罪,至死人不疑”则指出有些奸佞之徒善于用花言巧语构陷忠良,使受害者即便到死也不自知被陷,反映了语言的力量及其可能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掇蜂杀爱子,掩鼻戮宠姬”两句通过极端的情形表达了权势和暴力的无情。掇蜂即是捉住蜜蜂来杀害所爱之子,掩鼻则是掩住宠妃的鼻子加以致命,这些行为不仅残忍,而且反映出统治者在专制制度下的极端行径。
“弘恭陷萧望,赵高谋李斯”借用历史人物弘恭、萧望和秦朝的赵高、李斯之事,弘恭因受赵高之诬被杀,萧望则是因为不满赵高而被害。这里通过这些典故强调了权力斗争中的不择手段。
“阴德既必报,阴祸岂虚施”表明了天道的公正,无论是善行还是恶行,都会有相应的结果。这是对历史事件的一种总结,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宇宙正义的信仰。
“人事虽可罔,天道终难欺”则进一步强调了世间事务可能被蒙蔽,但天理的公正却无法欺骗。这里的“罔”指的是遮盖或迷惑,“欺”是欺骗,这两字的使用增添了一种哲理的深度。
“明则有刑辟,幽则有神祗”进一步阐述了天道报应的原则,无论是在光明之下还是在暗昧中,都会有相对应的惩罚或奖赏。刑辟指的是公开的法律制裁,而神祗则是指那些不为人知的、神秘的惩罚。
“苟免勿私喜,鬼得而诛之”告诫人们即便暂时逃脱了惩罚,也不可自得,因为在另一个层面上,那些未受世间法律制裁的恶行,最终仍将受到超自然力量的审判。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探讨了人性与天道的关系,以及善恶有报的宇宙观。诗中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反映出诗人的智慧和对世事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