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教古歙巧遭逢,和气薰蒸蚕麦丰。
重见龚黄宣德化,再生韩柳振文风。
万间广厦人人共,千里明蟾处处同。
端的相门还拜相,鲁公行即继周公。
天教古歙巧遭逢,和气薰蒸蚕麦丰。
重见龚黄宣德化,再生韩柳振文风。
万间广厦人人共,千里明蟾处处同。
端的相门还拜相,鲁公行即继周公。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杨公远所作,名为《上赵相公(其一)》。从艺术风格和用词来看,这是一首颂扬古德、赞美盛世之作。
诗中的“天教古歙巧遭逢”,表达了对自然秩序与人间福祉的期待,"和气薰蒸蚕麦丰"则描绘了一幅春暖花开、农事兴隆的景象。这里的“和气”指的是和谐温润的天气,而“薰蒸”则形容春日阳光的温煦,"蚕麦"代表了农作物的繁荣。
接着,“重见龚黄宣德化,再生韩柳振文风”,诗人通过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提及,表达了希望恢复古代圣贤之道和文学艺术的高峰。这两句强调了文化传承与再生的愿望,其中“龚黄”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龚孙陈(龚遂)和黄石公(黄仙公),代表着德行与智慧;而“韩柳”则是唐代文学巨匠韩愈与柳宗元,象征着文风的复兴。
诗的后半部分,“万间广厦人人共,千里明蟾处处同”,描绘了一个太平盛世的景象。"万间广厦人人共"表达了一种公共空间的和谐与分享,而“千里明蟾处处同”则形容了夜空中明亮的月光,象征着普遍而统一的文化认同。
最后,“端的相门还拜相,鲁公行即继周公”,诗人通过对古代贤相的尊崇,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官僚品格的追求。这里的“端的相门”指的是理想中的良好的宰相之家,而“鲁公行即继周公”则是希望今人的行为能够像春秋时期的鲁宣公和西周初年的周公孔子一样,成为后世楷模。
总体来看,这首诗是一种文化上的追求与政治上的理想结合的产物,它通过对古代圣贤之道与文学艺术的颂扬,表达了作者对于恢复传统美德和实现太平盛世的深切愿望。
醉见千山面。晚晴初、蝉声未了,鸟声尤远。
知道仙人丹灶在,尚有陈灰犹暖。
但只恐、松枯石烂。
笑问年华应不换,又如何、洞里笙箫断。
还念我,去归晚。千岩万壑猿啼遍。
一思量、一回懊恨,一回泪眼。
岂是自家无仙骨,尚被红尘牵绊。
要分此、烟霞一半。
当日朱仙和葛老,更老黄、亦合同萧散。
上帝近,永容懒。
平生寡合虽竭斗,几曾自饮一杯酒。
不因风月与湖山,更为松篁与花柳。
今夕何夕风雨来,知侬渴肺生秋埃。
曲生三缄忽自荐,请为风雨聊一开。
老夫呼前呼未了,死生脱帽倾怀抱。
风雨横斜入坐中,宾主淋漓俱醉倒。
须臾风止雨亦休,主人送客凝双眸。
葛天无怀不可状,但觉两耳风飕飕。
匆匆便是中秋节,更与曲生潜地说。
此夜宁容著杂宾,一尊只办浇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