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根几耸翠崖前,却偃凌云化至坚。
乍结精华齐永劫,不随凋变已千年。
逢贤必用镌辞立,遇圣终将刻印传。
肯似荆山凿馀者,藓封顽滞卧岚烟。
盘根几耸翠崖前,却偃凌云化至坚。
乍结精华齐永劫,不随凋变已千年。
逢贤必用镌辞立,遇圣终将刻印传。
肯似荆山凿馀者,藓封顽滞卧岚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同时蕴含深远的人生哲理。诗人以精妙的笔触,勾勒出松树盘根错节、屹立于翠绿的山崖之前的情景,这些松树不仅坚韧无比,而且似乎已经与岩石融为一体,化作了坚实之物。
"乍结精华齐永劫,不随凋变已千年"表达了松树经历岁月的洗礼后积累起的生命力和智慧,它们不受时光流逝的影响,静默地守护着古老的秘密。这些松树似乎已经超越了常人的生命周期,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接下来的"逢贤必用镌辞立,遇圣终将刻印传"则是对智慧和德行的赞美之词。诗人认为当遇到贤者或圣人时,应当铭记他们的教诲,将其永恒地镌刻在心中或通过文字传承下去。
最后两句"肯似荆山凿馀者,藓封顽滞卧岚烟"以比喻的手法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逸高洁的生活状态。诗人将自己比作那些在荒凉之地凿洞而居的人,将自己的心灵深处隐藏起来,就像苔藓覆盖着顽固不化的物象,静卧于山岚之中,沐浴在淡远的烟霞里。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更通过对松树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坚韧不拔、超越尘世的精神内核。